顯示具有 政三A,邱紹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政三A,邱紹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第十二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聯合國氣候會議 環保署長與各國官員互動多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984
時間:2019/12/13

內文:
台灣不是巴黎氣候協定的締約國,仍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會議。代表台灣參與的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今年與各國官員的互動比往年多,不過,台灣減碳作為仍有不足的地方。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5次締約方會議(COP 25)2日至13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外交部旗下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技術研究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等機關和團體利用會議期間在周邊會議發聲。
張子敬在馬德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雖然無法進入大會會場,不過在場外與各國官員的互動比往年都多。除了邦交國,他也與歐盟、英國、瑞典、德國等國代表會晤,各國對台灣對抗氣候變遷的作法相當重視,台灣也樂於幫助需要幫助的國家。
此外,張子敬還接受在地的「ABC日報」等媒體專訪,說明台灣的能源和減碳政策,以及為何因為中國的壓力,無法參與這次的氣候會議。
張子敬表示,在減碳的作為上,台灣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台灣十分依賴進口化石能源,每度電的碳排量過高,住商、農業和交通部門的減碳都有待加強。
其次,除了建立碳交易制度,落實總量管制,張子敬也支持徵收碳稅,「使用者付費本來就應該」。他說,環保署在水污染防治有許多經驗,未來碳稅的收入將專款專用,用來減少碳排。
心得:
上文所述,各國的互動較往年更多,也就代表各國對於落實永續發展的態度更為積極,對氣候變遷感到更為重視,因此更有心力參與討論以求解決問題,這對於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是有利的,各國能齊心協力才是解決當前問題最重要的一環,另外,台灣自知減碳方面上仍有不足更應該尋求改變,落實獎懲的制度,確立減碳的力度足夠才能真正改善當前的碳排放,要讓各國看見台灣可以從這方面先下手,讓全球看見台灣自制的能力而被效仿,就能成功在世界上展露光芒,即便台灣不是巴黎協定內的締約國,但也可同時促進其他國家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改善當前的極端氣候。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第十一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各國提出長期能源轉型 環團批政府消極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815
時間:2019/12/06

內文: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正在西班牙舉行,地球公民基金會召開記者會指出,世界各國提出到2050年的長期能源轉型政策,但台灣消極面對,缺少具體政策,以及執行方案。
對抗氣候變遷,早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課題,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正在西班牙舉行。不過,台灣因政治因素無法參與,地球公民基金會4號召開記者會,指出全球有7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有關,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紛提出到2050年的長期能源轉型政策,而台灣卻缺少2025年到2050年的具體政策,以及執行方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表示:「我們也訂定一個目標,就是我們2050年的排碳量要比2005年的減半。但是比較可惜的事情是,具體來說我們到底要怎麼落實這個很有挑戰性的目標?」
李翰林說,台灣近一、兩年碳排放量仍持續增加,政府單位應採取更積極的轉型策略。而課徵能源稅、碳稅,是世界各國主要抑制碳排放的方式,李翰林指出,這是秉持污染者付費精神,收取碳稅可以用來改善氣候變遷,促進社會公益。
李翰林表示:「聯合國秘書長就開了一個記者會,他非常強調碳定價以及污染者付費的概念。但是回頭來看,台灣的碳稅跟能源稅,這10年來開的能源會議不斷地被提到,但到目前來講還是毫無進展。」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董事戴興盛也說:「把這個能源稅、碳稅所課徵的稅額用在社會福利像長照或者是解決少子化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政策目標。」
阻止地球暖化,已經刻不容緩,但台灣2018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竟還比2005年成長8%。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政府別再消極面對,跟上世界潮流,思考可行辦法,否則,訂下2020年階段減排目標,恐怕只會淪為口號。
心得:
台灣在世界上已是相對權力弱勢的國家,若要能在國際上更有話語權的話,應是將自身能力或是表現能被國際看見,因此跟上國際的潮流提升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世界碳排放規範對台灣來說並無實質的約束力,但台灣能藉由自我要求讓政治條件更為優勢,且也同時能為氣候變遷的扭轉盡力,因此台灣應該藉由各種方式,像是參照別國案例來制定法規,嚴苛的訂定碳排放標準,並設立苛責單位,讓執行上更能完善、有效的達成目標,達成特定的政治目標、藉由能源稅、碳稅的稅收來完善台灣的其他福利政策以及挽回氣候變遷的劣勢。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第十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氣候峰會前歐亞示威者上街 籲當局對抗暖化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708
時間:2019/12/02

內文:
全球有成千上萬示威者今天走上街頭,歐洲和亞洲占多數,呼籲當局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期望在聯合國(UN)氣候峰會展開的數日前,向全球領導者施壓。
抗議民眾舉著看板寫著「一個地球,一場抗爭」和「海平面在湧升,我們也湧入街頭」。數以千計的群眾聚集在柏林布蘭登堡大門(Brandenburg)參與最新一場「週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抗議行動,受16歲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先前發起的同名運動啟發。
「週五為未來而戰」運動表示,德國各地超過500座城市,總共有約63萬人上街示威。德國警方表示,光是漢堡就聚集3萬人左右,大多是年輕人,而慕尼黑則集結1萬7000人,他們為了平均地表溫度逐漸上發出警告。
童貝里正搭乘帆船橫渡大西洋,並在推特上傳她舉著寫有「為氣候罷課」標語看板的圖片。這次示威浪潮席捲全歐洲,不過規模仍小於9月「氣候大罷課」的規模。當時籌辦方表示,全球各大城市約400萬人佔據街頭。
為期12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5次締約方會議(COP25)將於下周展開,目標是鼓勵各國政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對抗氣候變遷。這次COP25主辦城市馬德里今天有約1700名示威人士參與。
心得:
此遊行正是可看出人民對於氣候變遷的看法,人民特別在此時間遊行正是為了在COP25之前表達看法,希望能在會議之前改變政府的想法,在COP25之前遊行是能改變政府最有效的時間點,因為其參與者是各國家中最有影響力的人,對他們集體施壓,可以使會議結果有更大改變的可能,此會議結果影響著全球的走向,希望政府能在會議上表達人民的聲音,地球是大家共同居住的,政府應該維護大眾的氣候人權就像維護其他方面的人權一樣,藉由這樣的遊行期望能達到改變會議結果,讓各國政府能在會議上共同討論減緩、扭轉氣候變遷的方式,為人類甚至其他在地球上的生物、植物改善生存環境,也希望政府們能正視人民的聲音並反饋社會,做出保障地球上所有生命居住環境的決策。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第九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減少碳排放量 西濱快速公路奪國際大獎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547
時間:2019/11/22

內文:
交通部公路總局宣布,「西濱快速公路八棟寮至九塊厝工程碳管理及環境減輕策略」榮獲國際道路協會(International Road Federation,IRF)全球唯一的2019年度「全球道路成就獎」(Global Road Achievement Awards, GRAA)環境減輕類首獎。
這次的獲獎工程是台灣第一個獲得ISO/TS 14067碳足跡查證聲明的公路工程,從規劃設計階段便導入環境減輕措施,如綠化植披、地下水入滲、既有紅樹林保護與棲地補償等,並檢討工程施作與後續車流轉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公路總局也分析不同設計對碳排放的影響,如路線調整、替代材料、結構體減量等手段。經透過實際盤查成果發現,工程材料碳排放量占比雖高達94%,機具與運輸各約占6%。但透過以飛灰、爐石粉取代水泥、加勁擋土牆取代一般擋土牆、機具運用最佳化、場電取代柴油發電機及多孔隙瀝青混凝土取代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等措施,並配合交通量的轉移、樹木與植披的種植,可減少約164座大安森林公園年吸附量,發揮減碳最大效益。
公路總局說,希望藉由西濱快速公路工程卓越的成果,讓台灣工程建設得以躍登國際舞台外。
心得:
基於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將各地增強對於氣候的適應力是國家建設的一大考慮因素,而在此新聞上可看出台灣對於增加適應能力是不留餘力的,在公路上盡可能地增加對環境的保育,將公路的效益提高,不但發揮公路運輸的功能也透過路線調整、替代材料、結構體減量、種植樹木等作為,盡可能的達到建設也維護環境,在發展的同時也不忘了永續,這就是體現永續發展的精神。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第八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歐洲投銀2022年將停止資助石化燃料計畫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431
時間:2019/11/18

內文:
歐盟投資部門歐洲投資銀行今天表示,2022年將停止資助石化燃料計畫,作為對抗氣候變遷新策略之一。環保人士為此喝采,稱其為「重大的勝利」。
歐洲投資銀行(EIB)是全球最大多邊貸款機構,先前被環保團體批評挹注資金到天然氣計畫,對歐盟簽署巴黎氣候協定時承諾的目標造成潛在威脅。儘管天然氣計畫造成意見分歧,由成員國代表和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組成的歐洲投銀董事會,今天(15 日)仍通過新的能源政策。
歐洲投銀總裁霍耶爾(Werner Hoyer)說:「我們將停止資助化石燃料,並且推出比任何地方的公共金融機構,都還要有野心的氣候投資策略。」歐洲投銀也表示,新能源計畫未來十年將「解鎖」1兆歐元(約台幣33兆元),使用在氣候行動和環境永續投資上。
法國經濟財政部長勒麥爾 (Bruno Le Maire )表示,這是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決定」,確認歐盟「有符合對抗氣候變遷野心的財務手段」。
心得:
歐盟採取的這個手段是有助於永續發展得以實現的一種手段,將過去重視的石化燃料投資撤除,轉往投資發展對氣候變遷有幫助的資源,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石化燃料的繼續發展以及使用,並且使永續能源或者其他有助永續發展的資源得以進步並更廣為使用,以利全球的永續發展得以實現,並使地球能盡快改善過去遭受到的破壞,歐盟採取的手段也為各國帶來榜樣,願各國能被說服並且跟上歐盟的腳步,近一步的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第七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2050年前零碳排 紐西蘭立法規範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276
時間:2019/11/07

內文:
紐西蘭今天(7日)完成立法,將2050年前成為零碳排(淨碳排放為零)國家、以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承諾的目標入法。這項立法獲得跨黨派支持。根據新法,紐西蘭在2050年前應停止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甲烷除外。甲烷的排放量必須在同一期間減少24%-47%。
此外,新法也設立一個獨立氣候變遷委員會(Climate Change Commission),主要業務為向政府建議達成減碳目標的方法,並擬定每5年為一期的「碳預算」,以規範5年期間溫室氣體容許排放量。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表示:「我們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不可否認,我們的海平面正上升;不可否認,我們正經歷極端氣候事件;不可否認,科學向我們說明這一切對動植物群的衝擊。對了,另外還有疾病開始在過去不曾爆發的地區傳播。」
紐西蘭是承諾在2050年前將淨碳排降為零的65個國家之一。此外,紐西蘭更誓言在2035年前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
心得:
以上這則消息對於改善氣候變遷是一則再好不過的消息,但在操作上仍須透過政府或民間監督來審查是否有依其法規執行,否則也容易將政策變成口號,缺乏實質的約束力,各國正面臨極端氣候、氣候變遷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但願意面對並處理,是各國應效仿的行為,也希望紐西蘭的這項政策通過後可以帶動各國為氣候變遷作出更大的改變,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最大的努力。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第六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對抗氣候變遷 聯合國秘書長:亞洲必須戒除煤癮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131
時間:2019/11/04

內文:
亞洲地區數億人口正面臨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威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3日警告指出,亞洲必須戒除「煤癮」。
本週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預測,包括曼谷、胡志明市和孟買等多個亞洲大城市,正面臨與全球暖化有關的極端淹水風險。
古特瑞斯表示,為因應氣候危機,亞洲國家必須削減它們對煤炭的依賴,並形容「那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決定性議題」。
他在曼谷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集會登場前告訴記者,「我們必須克服煤炭上癮問題,因為那依然是氣候變遷的一項重大威脅。」
他說,亞洲各國必須藉由致力引進碳定價(Carbon Pricing)和改革能源政策,站在對抗氣候變遷的「最前線」。他又說,「我們正落在後頭」,並稱削減使用煤炭,有助於抑制全球氣溫不斷攀升。
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成長,刺激能源需求飆升,但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煤依舊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能源來源。
越南約1/3能源來自燃煤發電廠,且2050年前還會有大量新電廠上線發電。與此同時,泰國正不斷投資化石燃料。
東南亞濱海地區早已出現氣候變遷相關重大淹水和海水入侵問題。本週發表的新研究顯示,全球各地至少3億人居住在2050年前恐會被淹沒地區,較先前數據預測景象更令人沮喪。
「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威力越來越強大氣旋助長的毀滅性暴潮以及不斷攀升海平面,勢必會重創亞洲。
心得:
永續與發展該如何取捨一直都是個兩難的問題,推動永續即是對開發中以及未開發國家的不公平對待,但致力追求發展則是對環境的迫害,在兩者之間尋找中間點是當代最重要的全球議題,但我認為在現在尚未找到所謂的中間點時,開發中國家的發展仍然是不能停滯的但必須減緩速度,降低環境污染影響,我認為可以由已開發國家介入,推動、領導他們進行發展,致力給予協助,理由有兩項,1.已開發國家資源較為完備,可以提供較低污染的方式協助發展,2.這也可認為是一種補償未開發以及開發中國家的措施,要求他們降低發展的速度給予的補償,讓他們也願意為永續而減緩發展。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第五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地面型光電落腳何處? 能源局資訊公開 全台潛力土地一次看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0888
時間:2019/10/24

內文:
能源局公開資訊,彙整各部會目前閒置、可作光電利用的公有土地及電網資訊公開在「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上。目前以雲林縣、彰化縣為大宗,裝置潛量達950MW、546MW,資料會定期滾動更新。
地面型光電涉及土地利用與生態爭議,發展不易。2025年光電20GW的目標,原訂是屋頂型3GW,地面型17GW。由於屋頂型光電進度超前,目標調整為6GW,地面型則下修到14GW。
地面型光電開發常因土地爭議受阻,能源局強調,各部會的盤點已經初步排除生態敏感區,如列出的公有地上有生態或其他疑慮,民眾可以跟能源局反映,或提供給土地擁有機關參考。不過,民間團體表示,只是公開資訊並不足夠,要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才能促成合作。

政府公開公有地光電潛量  民眾可提意見

為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就持續盤點閒置可供利用的土地。不過,相關資訊大都落在公有地的標租網或各縣市網站,一般民眾並不清楚。「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則彙整了各部會資訊,提供縣市盤點總量、各類型開發法規,也提供每個區塊的面積、地號、饋線等資料。最新一次資料更新是今年8月。
根據網站最新資料(2019年8月),地面型四大類型的潛在設置面積為:鹽業用地803公頃、嚴重地層下陷區2383公頃、水域空間2721公頃、掩埋場933.8公頃、污染土地587公頃。另提供工業區、文蛤養殖區、國防部營區等光電設置相關資訊。
對於地面型從17GW下修到14GW,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說明,並非減少的3GW就不做了,只是時程有往後延的彈性。此外,這份盤點僅限公有土地,並未包含私人土地的光電開發計畫。

公開資訊有助溝通  但溝通管道仍須建立

陳崇憲表示,公有地盤點時都已經排除國家重要濕地等生態敏感區。如果民眾仍認為涉及生態議題或有其他疑慮,可來函能源局,能源局會轉土地所屬部門做為開發時的參考。
資訊公開原是善意,並且可及早排除爭議場址,但多數生態專家與民眾都不知道這些資訊的存在。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民間團體的人力不足、關注度有限,未必會看到網站。希望能源局能主動與民間團體討論,並建立溝通機制,才能發揮成效。
林昆海以嘉義鹽田光電的開發過程為例指出,當時從4000多公頃的國有鹽灘地,扣除生態敏感區後剩374公頃,再跟保育團體與地方民眾溝通後,最後決定102公頃。這過程說明了再生能源開發要避開的不只是野生動物保護區、重要棲地、國家重要濕地而已,還需要多點社會溝通機制。
心得:
太陽能發電對環境保護是有幫助的,但在實施上仍許考量其他的風險,像是土地的規劃也須避免一些原有的生態區,並非是為了實現綠能目標而捨棄另一項重要的環境資源,我認為開放民眾意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上的事物昰在地的人民最有感的,地方與中央的意見能相互交流,才能使政策發展的更順利,另外雖然太陽能發電目前進度超乎預期是值得表揚的,但我認為不該以此作為降低地面型發電產量目標的理由,屋頂型發電進度超前是好事,代表能使用太陽能產更多電,但與地面型發電產量無關,能將太陽能發電產量達到越多正是我們的目標,而不該是怠惰的藉口才對。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第四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物聯網、大數據、對內收碳稅 數位創新+雄心 微軟能源轉型不落人後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0748
時間:2019/10/17

內文:
使用100%再生能源正夯,Google在台創下採購綠電先例,Apple推出組裝使用100%綠電的iPhone11。微軟(Microsoft)也不落人後,2014年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後,仍不斷採購再生能源。2018年,一舉買下維吉尼亞兩座新建太陽能電廠共315MW的綠電,創下美國企業最大、也是微軟最大的太陽能綠電交易紀錄。
公司買綠電,各部門也要配合減碳。微軟自2012年起就在公司內部實施「碳稅」,每個事業部門都要為排碳付費、跟人事費等一樣加在部門運維成本上;不僅如此,2019年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宣布將公司的碳稅直接翻倍,來到每公噸15美金。所收取的費用則被用在碳中和,並採用更高科技的減碳方案上。
不僅向光電場、風場買綠電,微軟近年積極將專長的IoT(物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技術運用在再生能源電廠上,來改善發電的穩定性、電網可靠度,及風機的監控與維修上。算是另一門生意,也是對再生能源進展的貢獻。

資料中心耗電大 新建需滿足100%綠電 

當台灣政府要求用電大戶必須採用綠電,而大戶避之唯恐不及時,台灣微軟物聯網亞太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卻大方告訴大家,微軟也是用電大戶。
他解釋,除了全球12萬員工、191個分公司使用的電力,一般民眾使用微軟軟體,如office 365、或是連接雲端資料,也都會連接到資料處理中心(Data Center)。微軟有上百個資料中心,百萬台的伺服器24小時運作,這些都在耗電。此外,微軟也有surface、xbox等硬體,供應商減碳也是微軟承諾的一環。
微軟也是全球100%再生能源倡議RE100的會員,在2014年公司的運作就已經100%使用再生能源,不過隨著公司的擴充,採購綠電的腳步並未停止。在無綠電可買的地區,微軟以採購再生能源憑證取代。在有綠電可買的地區,則偏好透過簽訂採購合約的方式買入綠電,這種方式更能帶動新電廠入場。微軟旗下再生能源已超過1.5GW,荷蘭、美國、新加坡都有投資,橫跨三大洲。
針對耗電量大的資料處理中心,微軟則排定2035年則要達成70%再生能源的目標。原本預計在2020年達到60%的階段性目標,但進度已經超前,預計今年底達標。
今年七月,微軟宣布在亞利桑那新建資料中心。葉怡君指出,達標並不容易,微軟仍在快速成長,也有新建資料中心的需求,台灣也被納入評估,但新建資料中心一定要100%再生能源,這都需要更全面考量。

運用IoT與大數據 再生能源電廠再提升

事實上,為了提供亞利桑那州資料中心的100%綠電,微軟不僅向當地的太陽能廠預購150MW的綠能,更進一步提供結合了IoT與資料庫功能的智慧雲(intelligent cloud services)服務,讓該廠的運維效率再提升。這也是微軟近年積極進行的事情。
葉怡君指出,IoT跟AI可以用在再生能源電廠的發電預測、改善電網的可靠度、風機的監控、甚至提前預測維修。風力跟太陽能的預測比較困難,如何建立預測模型、並結合儲能,是目前的課題。在國內,微軟已經與工研院合作,將遠端監控的技術用在風電維修智能化。國外則與挪威Agder Energi、西門子、全球離岸風電大廠沃旭等合作。
2019年微軟與沃旭合作,收集沃旭1300架離岸風機、每架風機上千筆的偵測數據,再藉由微軟的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轉為預測性維護的資料。這個雲端導向的工具將原本須耗時數周的計算濃縮到4-8小時,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心得:
微軟除了大量使用綠電外,更投入技術、資金使綠能發電能更成熟、穩定的發展,將綠電能更方便、廣泛地被運用甚至取代舊能源,減少地球的污染,大企業將綠電使用率提升不但可以促進綠能市場,更重要的是有領頭的作用,由大企業以身作則協助綠能發展,可以帶動、鼓勵其他相對較小的企業共同支持綠能發電,共同為地球打造一個較好的環境,發展之餘不忘了永續的重要性。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第三次大事記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香港PM2.5超標次數放寬 前官員轟新標準原地踏步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0687
時間:2019/10/14

內文:
香港環保署今年7月12日起就檢討「空氣質素指標(AQO)」展開3個月公眾諮詢,建議收緊PM2.5的標準,由每立方米75微克收緊至50微克,但每年容許超標次數由9次增至35次,遭環團批評「搬龍門」,又指新指標會令港人承受更大健康風險。
公眾諮詢至本月11日屆滿,收到逾200份意見書,其中罕有包括負責制訂與空氣質素相關政策的環保署前官員彭錫榮又。他針對可令人致癌及心肺病人早夭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指出,政府雖然建議「收緊」PM2.5標準,但容許超標次數由9次大增至35次,與現有標準「無多大分別」,不算做到真正「收緊」指標;若最終落實建議,只能原地踏步,不能進一步保障市民健康,亦不利保持目前的空氣質素。
提交意見書的已退休前首席環保主任彭錫榮又稱,環保署今次檢討並沒有考慮內地2020至2025年「十四五」5年規劃可能採取的減排措施對空氣質素的影響,因而採取了不必要的保守態度,以致建議過分寬鬆的AQO。
環保署回應稱,根據該署的評估結果,2025年的PM2.5平均濃度超出世衛中期指標2(50微克)的次數,會由55次減少至33次,故工作小組建議將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由現行的75微克收緊至50微克,每年容許超標次數由9次增至35次。對於PM2.5新舊指標被指「無多大分別」,該署解釋,2011至2017年間,本港一般空氣監測站錄得24小時平均PM2.5濃度超過現行指標17次,但超過新指標30次,本地空氣質素在達到現行指標後,還要繼續改善才可達到新指標,故認為新指標更嚴緊。截至10月10日,環保署共收到200多份書面意見。
心得:
如果在未來PM2.5排放量能如期減少到香港環保署期望的排放量,那對於新指標的訂定我認為是沒問題的,該署已提供了對於新舊指標的差別,若能循序漸進依照設定的指標進行改變,我認為這並無不妥,但更該思考的是如何持續的進步,逐漸將容許超標次數再減少,逐漸為指標再做更嚴苛的標準設定,為地球做足充分的努力,盡全力地減少、控制PM2.5的排放。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第二次大事記

用廢棄物鋪路 越南首條回收塑膠道路啟用

政三A 邱紹齊 06114124
資料出處:TEIA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0535
時間:2019/10/04

內文:
越南第一條用廢棄塑膠鋪成的200公尺長道路日前在海防市啟用。這項以廢棄塑膠鋪路的提案由DOW CHEMICAL VIETNAM公司、海防市(Hai Phong)廷武(Dinh Vu)工業區(Deep C)開發商與越南航海大學等單位合作展開,其中第一階段在這個工業區內完成興建以廢棄塑膠鋪成的200公尺長道路。
越南媒體報導,大量回收塑膠廢棄物由當地環保單位提供,經清洗、烘乾與壓碎後,在攝氏150至180度的溫度下與瀝青混合,隨後用來鋪路;這個塑膠和瀝青混合的材料,有利提升道路耐用度。
越南商工總會(VCCI)表示,塑膠廢棄物處理的新出路符合於越南政府所提出經濟永續發展政策以及「全國反對塑膠垃圾行動」,這個模式應在各其他地方擴大實施。
心得:
這條道路成功完工、成功地將廢物再利用後,不但解決了製造道路所需的原料成本外也解決了廢物清潔的成本,對於維護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大幫助,這項案例成功後,也能使國內外對於做環保的信心可以有效的提升,在各市、區甚至外國可以達到環保領頭羊的效果,呼籲各地方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第一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A
學號:06114124
姓名:邱紹齊

氣候變遷衝擊 美國全國性的毒藻危機將成常態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0387
時間:2019/9/26

內文:
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各地從紐約市到加州沿海地區,有一種會產生毒素、狀似「史萊姆」的藻類正在入侵水系和海岸線,毒死寵物、影響旅遊市場,甚至並進入當地飲用水中。今年到目前為止,加州、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德州已觀察到狗生病和死亡與藻類有關。今年8月,有毒藻類佔領了伊利湖(Lake Erie),增長到620平方英里。
這些具生物毒性的藻華可以盤踞數星期到一年以上。這種全國性的藻類流行病顯示水生環境正持續轉變,專家認為這是污染和氣候危機所致。
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EWG)高級分析師薛卿格(Anne Schechinger)表示,「我們認為氣候變遷確實對藻華的爆發和增長有巨大影響。類似事件的發生率會持續上升。」
EWG的一份報告發現,自2010年以來,有毒藻華的規模和頻率明顯倍增。與去年同期相比,藻類爆發的事件增加了22%。
由於沒有政府機構全面追蹤全國藻類爆發事件,EWG用新聞數量估算。在沒有其他可用資料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只限於藻類剛爆發的時候。越小規模、越沒有新聞價值的藻類大量繁殖事件,越難追蹤。此外,有充分理由相信,這種黏糊糊、污染水體、破壞海灘或致動物於死的現象已逐漸成為常態。
並非所有的藻類都有害或有毒。「有害的藻類爆發」可描述各種會遮蔽光線、隔絕氧氣的光合作用細菌之繁殖,這會造成所謂的「死區」,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和人類社區,影響海岸線、破壞旅遊經濟,或在水中或空氣中產生致死​​毒素。
美國環保署(EPA)、太空總署(NA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合作使用衛星圖像監測全美各地的藻華,但大多數繁重且昂貴的毒素追踪工作由州政府負責。
但即使有些地方正在測試藻類產生的毒素,根據美國現行法律,飲用水中藻類產生的毒素仍是不受管制的污染物,允許量還沒有限制。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美國國家有害藻類爆發辦公室主任安德森(Don Anderson)博士稱,藻類大量繁殖是「強大的對手」,而水溫變高使藻類增生更具危險性。
有些研究認為藍菌(通常稱為「藍綠藻」)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有關。安德森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人類長期暴露於常見藻類毒素後的情況。
「我認為這些藍菌會產生許多有害化合物,人們偶爾會經過飲用水或休閒活動接觸到,包括只是在湖邊散步和呼吸,」安德森說。
經過處理的水資源可能可以去除藍藻毒素,但是,避免水流受營養鹽污染,是防止藻華最明顯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也就是用農地和水系間的緩衝區,隔絕來自城市和農田的逕流。
但是美國法律也沒有強制要求設立緩衝區,就算強制設立,它們也未必能完全阻止藻類的擴張。當營養鹽長期累積在水域環境中,藻華一樣有可能在沒有任何新營養鹽的情況下爆發。
心得:
在知道這些藻類對人類、動物、甚至環境有害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對有助於他們生長的環境更為關切,也就是對氣候變遷的事實更重視,防止災害持續擴大,我認為各國政府應強力指導、控制災情,並不是讓類似的情況持續發生,先治標再治本,對環境也更友善的對待,雖然不能馬上改變氣候變遷的事實,但持續的進步終究有一天可以達到改善的目的,這才是治標且治本的方式。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