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第十次大事記

歐盟2020預算 21%將用於氣候變遷

政三A 06114134 熊紹宇
日期:2019/11/29
來源:TEIA環境資訊中心
內容:  
           氣候之家》報導,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已就歐盟2020年預算達成共識,將大幅增加用於氣候行動的支出。
此次預算是歐盟2014至2020年七年期預算的最後一次年度支出計畫。歐盟承諾提供1687億歐元(約5兆6695億元新台幣)資金於各項計畫,其中21%將用於氣候變遷相關因應措施。歐盟的目標是在2014至2020年期間將其支出的至少20%用於氣候保護。
波蘭街景。圖片來源:Radek Kołakowski(CC BY 2.0)
波蘭街景。圖片來源:Radek Kołakowski(CC BY 2.0)

預算委員會主席:議會達成共識 挹注氣候研究計畫

預算委員會主席奧弗特維爾德(Jan Van Overtveldt)說,在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之後,議會的五大派系在週一晚間達成了共識。
奧弗特維爾德指出,2019年至2020年之間,氣候相關研發、研究和基礎設施支出將增加近9億歐元,其中「Horizo​​n 2020」研究計畫將增加11億歐元。
歐盟的環境保護和氣候保護資金機制「生命計畫」和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也獲得了額外的款項,預計將招募六名新員工來因應氣候問題。

強調前瞻性 歐盟展望下一個七年預算

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的芬蘭財政部長提里凱南(Kimmo Tiilikainen)表示,理事會和議會同意將更多資源放在氣候相關行動上,包括研究、開發以及能源和運輸基礎設施。
預算專員歐廷格(Günther Oettinger)表示,歐盟委員會努力將歐盟預算分出至少25%投入2030年的氣候行動。「這項預算分配讓我們朝目標前進,具有前瞻性。」他說。
這筆預算分配有一個前提,即已投票脫歐的英國要繼續為歐盟2020年預算提供部分資金。如果英國未經協議就離開歐盟,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這是英國下個月大選的重要議題。
歐盟的下一個七年預算將是2021年至2027年,成員國間正在進行艱難的談判。一位歐盟高階官員表示,明年初之前不太可能達成協議。

歐盟低碳轉型的最後三國

氣候行動是談判的核心,因為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需要額外的資金,以從碳密集經濟轉型低碳經濟,實現歐盟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這三個東歐國家是歐盟2050年脫碳計畫最後的反對者。最後第四個國家愛沙尼亞,上個月選擇站到另一邊。
在最初的預算提案中,波蘭的「凝聚力」資金被削減了23%,這筆資金是幫助波蘭從經濟不景氣中復甦的動力。該國是緊縮資金從東到南重分配的最大輸家。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第十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姓名:蔡博宇
學號:06114244

南韓抗空汙 將關閉最多15座燃煤發電廠
時間:2019/11/28 14:24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11280149.aspx
作者:中央社首爾28日綜合外電報導,曾依璇編譯,蔡佳敏核稿

內容:
    (中央社首爾28日綜合外電報導)南韓能源部今天表示,為減少空氣污染,將把境內1/4燃煤發電廠於今年12月到明年2月停止運轉,估計其餘3/4應足夠供應冬季所需用電。

    南韓的總統委員會今年9月建議於12月到明年2月之間關閉多達14座燃煤火力發電廠,到明年3月要關閉27座,以提升全國反污染措施。

    南韓是亞洲第4大經濟體,約有60座燃煤發電廠,發電量占全國電力的40%,但專家表示,燃煤導致全國空氣品質惡化。

    能源部在新聞稿中表示,未關閉的燃煤發電廠在今年12月到明年2月間會持續運作,負荷量不到80%。

    南韓於今年3月到6月暫停幾座老舊燃煤發電廠的運作;恢復運作後,有空氣污染氣象報告發布時,就把這些電廠的運作負荷量上限設在80%。

    能源部預料今年冬天的用電需求將於明年一月第4週達到高峰,約8萬8600百萬瓦特(MW),若有突然來襲的極端寒流,可能達到9萬1800百萬瓦特,由於12月到2月供電盈餘超過1萬1350百萬瓦特,應可滿足用電需求。(譯者:曾依璇/核稿:蔡佳敏)1081128

心得:
    因應後京都議定書時代來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各締約國於COP 21一致通過巴黎協議,形塑「為達成共同目標,依各自能力承擔不同責任」的共識。然而,巴黎協議之「國家自訂貢獻」是否有制約能力?如何要求各締約國履行其減碳責任?

    以課堂上的討論而言,對於巴黎協議老師是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並預期它將建構國際彼此監督、制衡的氣候治理機制。然而,2018年的碳排放量相較於2017年卻成長了1.7%,預計到了2019年仍舊會持續增長,何以訂立規約後碳排放量不減反增?

    我想,箇中問題正是出在「國家自訂貢獻」的界定太過模稜兩可。倘氣候變遷之負面效果不及於國家現況,又有哪個政府願意投入大量技術、資金發展節能減碳?以南韓情況而言,若非空氣汙染已經影響國民生活,只怕火力發電仍將運行不輟。

    作為有最多國家領導人參與的一屆,COP 21被視為「拯救地球最後、最佳的機會」,一旦不能懸崖勒馬,地球環境必將走向萬劫不復之境地。2023年預計將進行巴黎協議成效的第一次檢視,期待屆時能制定更有力的機制,落實巴黎協議之內容。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第九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A / 06114117 / 劉晴瑄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1636

光電埤塘發電目標落空 不敵候鳥養魚喊卡

蔡政府「非核家園」因應綠能發電推動太陽能板光電埤塘發電,全台風風火火推動2、3年來,桃園市府更推出「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遭桃園市議員批評成效太差,市府在沿海區域建置8口光電埤塘後,計畫喊卡,市府經發局今天(24日)下午指出,礙於候鳥棲息及養殖生計,野鳥協會環團及養殖業者反對,光電埤塘發電計畫暫停。
2年多前,中央政府推動光電埤塘太陽能發電,桃園市長鄭文燦率先響應,市府擬定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推動,在新屋建置全台第一口光電埤塘,請來蔡英文總統啟用,市府更計畫打造160口光電埤塘,3年達成300萬瓩發電,相當大潭電廠四分之三機組發電量,至今確定達不到目標。
市府經發局長郭裕信坦承「光電埤塘計畫暫停」。市府經發局表示,執行動光電埤塘發電實務上「有困難」,主要許多埤塘牽涉候鳥棲息覓食、養殖業生計,建置太陽能板引起桃園市野鳥協會等環保團體、養殖業者反對,光電埤塘計畫暫停,要等鳥會環保團體調查可行性之後,至少1年後再討論是否繼續或停掉。
心得:
核廢料不可回收的特性引起民間反核的聲音,蔡政府主張廢止核四,同時其他核電廠也面臨退役,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污問題更是棘手,因此唯一能發展發電的管道剩下綠能發電,但發展綠能也未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不論是風力對附近居民造成的噪音,抑或是文章提到發電埤塘對候鳥棲息的影響都是政府面臨用電及環境天平兩端必須取捨的部份。

政四A 05114107 黃凱荃

姓名:黃凱荃
系級:政四A
學號:05114107
出處: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4190787

 力拓投資229億元 擴大澳洲鐵礦場產能


英澳合資礦業巨擘力拓集團(Rio Tinto)今天表示,集團將斥資7.49億美元(約新台幣229億元),投資旗下位於澳洲偏遠皮柏勒(Pilbara)地區一座礦場,以擴大生產規模。

力拓表示,這筆資金將投資公司在西澳大利亞省的Western Turner Syncline第2階段礦區,設立一座新軋碎機,以及長達13公里長的輸送帶系統。

力拓說,新輸送帶將有助於礦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陸路運輸鐵礦的排放量減低3.5%。

在全球遏止氣候變遷聲中,力拓承諾降低碳足跡,並倡議減排政策。

這項興建計畫目前正待政府批准通過,工程預定明年初展開。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政四B 05114242 楊永昌 (9)

系級:政四B

學號:05114242 

姓名:楊永昌

歐盟提案碳邊境稅 中國:損害抵抗氣候變遷努力

時間:2019-11-27 11:58

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2930

中國今天(27日)表示,歐盟提案建立的「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將損害全球社會採取共同行動以抵抗氣候變遷的意願。
中國在發佈的應對氣候變遷報告的總結摘要中指出,這項提案是「單邊主義」的一個實例,並可能會破壞有關遏止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西班牙馬德里於12月將舉辦聯合國氣候大會第25屆締約方大會(COP25),中國趕在這場新一輪的全球會談之前出版此份報告。
歐盟新任氣候專員堤孟思(Frans Timmermans)於10月表示,將開始制定這項新稅,而此舉旨在提高沒有採取適當行動,以對抗氣候變遷的國家的產品成本,以保護歐洲企業免於受到不公平的競爭。
不過中國生態與環境部副主任趙迎民今天在一場簡報會議中表示,歐盟的這項提案、與美國總統川普退出於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將嚴重損害國際社會對抗全球暖化的努力。
趙迎民說:「我們需要發出強烈的政治訊號來維護多邊主義」、「我們需要防止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會損害全球增長預期,以及各國共同對抗氣候變遷的意願。」
任何邊境稅都可能提高中國商品在歐洲市場上的價格,而且北京當局認為這將違反巴黎協定的核心原則,意即富裕國家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來減少排放。
中國已將對抗全球暖化作為其國家承諾的一部分。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已承諾其碳排放量將「約在2030年」前達到頂峰。
根據聯合國這星期發佈的研究,中國2018年的碳排放量約為140億公噸,是美國碳排的2倍以上。中國人均碳排放與日本和歐盟大致相同。

心得: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尤其是目前以人類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之下,其碳排放量是高的相當嚇人的,因此對於世界氣候的影響也是相當的大,在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取的平衡相當的困難,但是這項邊境稅也凸顯出了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政治角力,過去西方國家發展時,大量消耗資源,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而現在在發展結束後,卻又要求他國不得發展,這就是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在這個議題上的政治角力,這其中也很難達到真正完美的解答。

    政三B 聶立修(9)

    標題:

    聯合國:全球溫室氣排創新高 恐帶來毀滅性後果

    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4189482
    時間:2019/11/26
    內文:
    根據聯合國今天發布的報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去年創新高,且若各國不採取必要行動,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將是巴黎氣候協定設定門檻攝氏1.5度的2倍以上,達攝氏3.2度。
    聯合國(UN)氣候峰會下週將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會議旨在敦促各國領袖抑制氣候變遷。今天公布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是在會前發布的數份研究報告之一。「排放差距報告」計算出,為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目標,也就是將全球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準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內,有必要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多少。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去年已警告,若抑制升溫未達目標,全球可能出現重大變遷,包括幾乎所有珊瑚礁和大部分北極海冰都將消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排放差距報告」摘要中指出,按照現今各國承諾的減少排放目標,「預料本世紀全球氣溫將升高攝氏3.2度,引發廣泛且具毀滅性的氣候衝擊。」
    報告主筆克利斯坦森(John Christensen)在記者會上表示:「身為祖父,我們不希望將問題留給我們的孫子。」
    報告指出,巴黎協定所設定的全球升溫最安全門檻攝氏1.5度仍有可能達成,條件是2020至2030年間每年溫室氣排都須減少7.6%。若將容許升溫幅度提高到攝氏2度,每年溫室氣排僅須減少2.7%。
    心得:目前聯合國推出的報告指出世界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會導致氣候變遷的加重,不只是要盡力達成目標來維持環境,要維護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也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樣也能減少極端氣候的發生,維持人類和動物共有的環境。

    政四B 潘易呈

    系級:政四B
    學號:05114245
    姓名:潘易呈
    日期:2019/11/21

    英智庫:氣候變遷投資 部分流向非環保產業

    (中央社巴黎27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智庫InfluenceMap分析顯示,管理全球最大筆資金、即握有37兆美元資產的投資管理單位,未能提出符合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的投資組合。
    InfluenceMap今天表示,這筆資金管控投資組合占全球資本市場總額的1/5,但有些投入到汽車、煤炭等領域,對於要達到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來說,此舉顯得非常矛盾。
    巴黎氣候協定於2015年在法國主導下通過,目標是在世紀末之前,以工業革命前時代為比較基準,把全球氣溫平均升溫幅度控制至少在攝氏兩度以內。
    專家分析150家大型金融機構掌控的5萬筆資金後,發現有8.2兆美元投資在石油、天然氣、煤礦、汽車製造及電力產業。
    InfluenceMap發現,在這些產業中,資金仍流向使用傳統「褐色能源」的企業,投資到再生能源和綠色能源企業的資金不夠多,「在這些領域,大部分企業的商業模式都遠遠談不上能達到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
    InfluenceMap執行主任譚納(Dylan Tanner)說,在缺乏政府有力行動的背景下,過去10年的永續資金熱潮是在實體經濟上促成正面改變的動力。
    但他指出,如果投資管理單位粗略地說要符合巴黎氣候協定,會讓人覺得投資組合理應以此為目標,但「顯然並非如此」。
    分析報告提到,最明顯的例子是在自動汽車產業,投資方對環保生產線的勉強態度,以及細緻的遊說技巧,阻礙了進步。
    來源:https://www.cna.com.tw/amp/news/aopl/201911270129.aspx

    第九次大事記

    06114135政三A陳玠霖

    聯合國:全球溫室氣排創新高 恐帶來毀滅性後果

    2019年11月27日 上稿編輯: 許芷榕
    摘錄自2019年11月27日中央通訊社報導

    內容:根據聯合國今(26日)發布的報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去年創新高,且若各國不採取必要行動,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將是巴黎氣候協定設定門檻攝氏1.5度的2倍以上,達攝氏3.2度。
    聯合國(UN)氣候峰會下週將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會議旨在敦促各國領袖抑制氣候變遷。今(26日)公布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是在會前發布的數份研究報告之一。
    「排放差距報告」計算出,為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目標,也就是將全球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準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內,有必要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多少。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去年已警告,若抑制升溫未達目標,全球可能出現重大變遷,包括幾乎所有珊瑚礁和大部分北極海冰都將消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排放差距報告」摘要中指出,按照現今各國承諾的減少排放目標,「預料本世紀全球氣溫將升高攝氏3.2度,引發廣泛且具毀滅性的氣候衝擊。」
    報告指出,巴黎協定所設定的全球升溫最安全門檻攝氏1.5度仍有可能達成,條件是2020至2030年間每年溫室氣排都須減少7.6%。若將容許升溫幅度提高到攝氏2度,每年溫室氣排僅須減少2.7%。

    第九次大事記

    係級:社會學系
    學號:08881030
    姓名:耿中麒
    丹麥政府擬減少氮排放量抗暖化 引發農業界反彈
    時間:2019/11/26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1632
    內容:
    丹麥今天(26日)宣佈一項加速對抗溫室氣體的計劃,目標鎖定農業所排放的氮,但這項決定受到農業界的批評。環境食品部發布聲明表示,針對氮排放所定的新規則,目標為「確保在2020年前能減少3500公噸」的排放量。這比前任政府承諾的時間提早了一年。

    此措施是更為廣泛的政府計劃中的一環,相關計劃預計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0%。


    丹麥估計每年因農業排放的氮介於4萬8000到5萬4000公噸之間。全國農業聯盟表示,減少氮排放量是不可能的任務。全國農業聯盟的領導人默里德(Martin Merrild)表示:「這麼做的結果勢必非常昂貴,而且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心得:恰逢前兩日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講述了,除了我們熟知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還有另一種破壞力強大的溫室氣體正在大氣中飚增,它就是一氧化二氮。它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數百倍,在大氣中可以停留一個多世紀。一氧化二氮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比如使用廉價的氮肥,而且它也是臭氧消耗和全球變暖的一個主要因素。
    挪威的氣候科學家羅納湯普森表示過去十年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增長和IPCC以往做出的模型預估有較大的出入,甚至達到了預測值的兩倍以上,這一切主要因為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中越發大規模的使用氮肥的緣故。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極永久凍土層的融化也會釋放一氧化二氮,釋放量是人類以往估測值的12倍之高。
    回到此則新聞,氮肥過度使用已是全球農業問題中不爭的事實,但是即便是農業科技相對發達的北歐國家,對於減少農業氮使用也是持非常抵觸的情緒,更遑論發展中國家尚不能完全滿足全民溫飽及健康飲食的需要,更傾向於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然而植物系統所能吸收的氮元素是有限的,當過量使用時氮肥邊際效應會急速衰減,所以農業生產中獲得更科學的施肥指導可以有效控制氮肥使用。另外通過科技提升氮肥生產技術,也可以有效限制氮元素向大氣中轉移。更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應該被各國廣泛接受並推廣。

    第九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學號:06114209 

    姓名:邱義文

    聯合國專家談循環經濟 勿落入回收迷思 「最難的是政治問題」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時間:2019/11/27

    https://e-info.org.tw/node/221483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內文

    環保署日前舉行2019台灣循環高峰會,邀請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來台分享國際推動循環經濟的趨勢,學者悲觀的看見資源正在面臨浩劫,但也樂觀的告訴大眾這是可以緩解的危機。
    他說,要解決當前的困境,必須從根本去改變,而且要現在就開始,最關鍵的三個核心任務是:1. 企業銷售產品及服務的利潤,必須納入環境和健康的外部成本、2. 各國、各界對於永續發展目標需要真的達成共識、3. 國家治理要減少錯誤的補貼政策,轉向有利永續的補助上。
    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不過,波托契尼克強調,這些都做到了還是不夠,「不管在哪個國家推動循環經濟,最難的是政治問題,政治比科學更加困難。」
    他說,技術問題可以解決、新的商業模式也已經出現,但錯誤的政治行動正在阻礙我們的改革,我們需要強而有力且切實的改變,但是許多既有的單位仍是短視近利,「經濟發展過去都用GDP來衡量,但更好的GDP卻沒辦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他認為,要翻轉過去看待經濟的方法,讓好的價值被看到。

    循環重點不在於回收 聯合國專家:源頭減量、資源最大化更重要

    根據聯合國統計,1970年代至今全球總人口翻倍成長,消耗的資源總量則增加了三倍,學者推估依照目前的趨勢,到了2050年全球的資源消耗量將會是現在的兩倍,隨著人口擴張與開發,地球天然資源的耗損正在加速。
    波托契尼克坦言,資源有限可能是循環經濟轉型的關鍵,「我們看到荷蘭、台灣這樣的仰賴進口的小國積極推動循環經濟,而地大物博的中國與美國卻無甚作為。」他說,循環經濟的理念是要讓社會福祉與經濟發展可以持續成長,但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可以與其脫鉤,「這不只是回收,我們談循環經濟很常落入回收的迷思,但更重要的是減少資源的使用、拉長它的使用期限。」
    波托契尼克也說,共享與租用是數位時代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我們買車,不是因為我們需要車而是需要交通工具,導致只有5%的車真正在使用,其他90%的車停在地下室。同樣的,我們買燈泡,不是因為我們需要燈泡,而是因為需要光,未來我們可以只買服務不買物質,買明亮、買交通,這樣一來業者自然會想辦法解省成本與資源消耗。」
    (右起)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右起)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此外,波托契尼克也表示,對產業太過仁慈反而扼殺了產業未來的永續發展,「傳統的經濟受限於自然資源的管理與運用,而循環經濟將讓資源價值最大化,對於產業有巨大利益。」他認為,現在是轉折的關鍵,政府應該讓願意即刻改變的企業能朝未來邁進,讓其他不願轉型的企業增加營運成本而被市場淘汰,如此一來才能面對眼前迫切的危機。
    波托契尼克說,每當創新概念進入既有市場時,常會聽到企業反對說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但其實他們只是不希望增加成本,「但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看似隱藏的成本其實是下一代或是我們的健保系統在支付,過去線性經濟讓利潤私有化、成本公眾化缺乏了公平正義,未來讓外部成本內部化,再生粒料的循環經濟就有競爭力。」
    波托契尼克表示,循環經濟不是新的概念,而是最古老的概念,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跟大自然一直都是採用這樣的概念在存活,「如果同意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那物質循環就是我們的本能,如果你真的認為經濟數字比環境更重要,那你何不試著閉氣數錢看看。」
    談到循環經濟面臨的挑戰
    談到循環經濟的挑戰,Janez Potočnik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政治比科學更困難」。孫文臨攝

    心得

    全球氣候變遷下,大家對於氣候的感受已經和過去明顯不同,發現不再抑制氣候變遷的話,將面臨嚴重後果,循環經濟因而興起,大家希望透過循環利用、回收等等來減緩氣候變遷。
    政治問題是目前最先需要克服的問題,執政者往往只為了延續其執政而努力,忽略掉真正應該解決的問題。

    政四A 05114171 梁俊浩(9)

    政四A 05114171 梁俊浩(9)

    姓名:梁俊浩
    學號:05114171
    系級:政四A

    標題:

    120頭大象死於乾旱 辛巴威將遷移大批野生動物


    內文:(中央社哈拉雷11日綜合外電報導)辛巴威野生動物管理當局今天說,他們將遷移數百頭大象及其他野生動物,以避免牠們死於致命乾旱。過去2個月來,辛巴威歷經史上最嚴重旱災之一,目前至少有120頭大象死亡。
    辛巴威國家公園暨野生動物管理局(Zimbabwe Parks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Authority)發言人法拉沃(Tinashe Farawo)告訴法新社:「我們正遷移600頭大象、包括5至10頭獅子的兩個獅群、一群非洲獵犬、50頭水牛、40頭長頸鹿及2000頭黑斑羚。」
    這些動物會從辛巴威東南部一座大型國家公園遷移到其他3個禁獵區。
    法拉沃表示,這將是辛巴威史上規模最大的遷移作業,遷移行動已經獲得許可。
    他指出,遷移作業將從「雨季展開,那時牧草和樹葉都已漸漸繁茂」。雨季通常自11月中旬開始。
    法拉沃還說:「我們想避免遷移動物後,他們在新棲息地仍因食物匱乏而餓死。」
    數十頭大象日前在辛巴威西北部的萬基禁獵區(Hwange)死亡後,當局才宣布這個遷移行動。
    辛巴威境內屢見飢餓的大象為了尋找食物,離開野生動物區域並襲擊人類村落,這讓人類社區面臨威脅。
    法拉沃透露,過去5年來「人類與動物衝突」已經導致200人喪命。(譯者:黃靖貽/核稿:陳彥鈞)1081112
    心得: 《科學》期刊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各國領袖如果再不採取行動遏止氣候變遷,全球1/6的物種將會走向滅絕。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氣候部門的Jamie Carr說,「失去1/6的物種絕對是一場災難,不只是失去珍貴的自然資產而已。生物多樣性提供人類重要功能和服務。如此巨變將在生物系統產生連鎖反應,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崩壞。」IUCN是負責編制全球瀕危物種名錄的權威組織。
    事實上,聯合國巴黎峰會的任何決議,都不足以立即控制暖化於2℃以內,必須靠政府持續加強減碳承諾,方可達成目標。
    但研究發現,儘管政府能把暖化控制在2℃內,仍有1/20的物種將滅絕。
    如果持續以目前破紀錄的速度排放人為溫室氣體,導致本世紀末溫度上升4℃,16%或1/6的物種將走向滅絕。
    研究也強調,躲過暖化威脅而存活的動植物,數量和分布往往已經劇烈改變。
    氣候變遷之下,氣候規律改變,導致糧食或棲地的改變,直接或間接影響野生物種生存。北極的物種尤其脆弱,當海冰減少至歷史新低,北極熊必須游更長的距離尋找食物,依靠海冰休息和交配的環斑海豹也受到影響。
    不過,滅絕發生得緩慢,仍有機會逐步幫助風險最高的物種適應暖化的世界。
    研究作者認為巴黎峰會應參考這份研究,立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別再等20年,屆時氣候暖化造成的物種滅絕將更為嚴重。

    第八次大事記

    每天1萬噸垃圾 中國最大掩埋場提前25年飽和

    系級 : 政延B
    姓名 : 許家瑋
    學號 : 03114287
    出處 :2019年11月15日中央通訊社報導

    內容: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全中國最大垃圾掩埋場原本設計要撐到2044年,但每天1萬噸垃圾湧入,提前25年塞爆。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有100個足球場那麼大,原本設計每天可處理2500公噸垃圾。不過,800萬人的巨大垃圾量讓這裡每天湧進高達1萬公噸廢棄物。
    西安市是中國少數只用掩埋方式處理垃圾的城市之一,其他多數地區已經改用焚化爐。在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功成身退之後,西安市也要加入焚燒垃圾的行列。一座新的焚化爐已經開工,在明年底前,預計至少會有另外4座焚化爐開始運轉,合計每天能處理1萬2750公噸廢棄物。
    根據統計,中國在2017年製造超過2.15億公噸垃圾,相較10年前增加1.52億公噸。目前全中國共有654處垃圾掩埋場,286座垃圾焚化爐。
    中國是全球垃圾製造大國之一,長年來一直苦於要如何處理14億人口製造出來的垃圾。中國原本還進口「洋垃圾」進行處理,但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已於2017年底禁止24種廢棄物進口。
    心得 :
    中國已經意識到本身的環境承受度飽和,我認為各國除了垃圾處理方式的轉變外,開始加速生活型態使用垃圾類型的限制與轉變,才得以擁有更永久與乾淨的生活環境。但人口不斷增長下的地球,再多作這些轉變是有效果的嗎?值得令人思考。

    第七次大事記


    印度環境部長:解決首都空污時間 會比北京短

    系級 : 政延B
    姓名 : 許家瑋
    學號 : 03114287
    出處 :2019年11月23日中央通訊社印度報導
    內容 :
    印度環境、森林與氣候變遷部部長賈瓦德卡爾昨天(22日)在印度國會下院答詢時聲稱,空污需要大規模運動來解決,「北京花了15年的時間,我們將花費更少時間(解決空污問題)」。
    印度包含新德里在內國家首都區每年冬天因農民焚燒農田殘梗、車輛排放、建築工地揚塵、6000家餐廳用炭火燒烤雞肉、窮人焚燒垃圾取暖等諸多因素,陷入嚴重空氣污染,但印度政府一直無法拿出有效解決對策。空污在今年11月更有惡化趨勢,引發民眾不滿。
    賈瓦德卡爾指出,政府已針對城市制定監測空氣污染計畫,目前在全印度355個城市監測空污。此外,政府正每天展開工作以消除空污威脅,包括2018年啟用東、西部外環高速公路,且已把碳排放降低了22%;在第6期汽車廢氣排放標準(BS VI)明年4月實施後,汽車廢氣排放量將可減少80%。
    他還把空污問題與氣候變遷聯繫起來,並說印度的總發電量在2030年之前,將有40%是來自可再生能源;而且印度的綠地覆蓋率不斷增加,使印度成為可達到綠地覆蓋率標準的少數國家之一,更五度在國家首都區種植更多樹木,以替代因興建地鐵而砍伐掉的樹木。

    心得 :此篇文章標題與內容可顯示出,印度對於整體空氣污染政策,尚未健全,前文指出造成最大的污染源為人民的生活習慣排放廢氣,但政府卻以交通為主軸來回應整體空氣污染的問題 ,我認為印度首當其衝應該轉變整體社會文化的生活方式,並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進而達到環境友善的方式,才得以解決問題。

    第九次大事記

    聯合國專家談循環經濟 勿落入回收迷思 「最難的是政治問題」


    系級 : 政延B
    姓名 : 許家瑋
    學號 : 03114287
    出處 :環境資源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內容:

    環保署日前舉行2019台灣循環高峰會,邀請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來台分享國際推動循環經濟的趨勢,學者悲觀的看見資源正在面臨浩劫,但也樂觀的告訴大眾這是可以緩解的危機。
    他說,要解決當前的困境,必須從根本去改變,而且要現在就開始,最關鍵的三個核心任務是:1. 企業銷售產品及服務的利潤,必須納入環境和健康的外部成本、2. 各國、各界對於永續發展目標需要真的達成共識、3. 國家治理要減少錯誤的補貼政策,轉向有利永續的補助上。
    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聯合國環境總署國際資源小組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不過,波托契尼克強調,這些都做到了還是不夠,「不管在哪個國家推動循環經濟,最難的是政治問題,政治比科學更加困難。」
    他說,技術問題可以解決、新的商業模式也已經出現,但錯誤的政治行動正在阻礙我們的改革,我們需要強而有力且切實的改變,但是許多既有的單位仍是短視近利,「經濟發展過去都用GDP來衡量,但更好的GDP卻沒辦法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他認為,要翻轉過去看待經濟的方法,讓好的價值被看到。

    循環重點不在於回收 聯合國專家:源頭減量、資源最大化更重要

    根據聯合國統計,1970年代至今全球總人口翻倍成長,消耗的資源總量則增加了三倍,學者推估依照目前的趨勢,到了2050年全球的資源消耗量將會是現在的兩倍,隨著人口擴張與開發,地球天然資源的耗損正在加速。
    波托契尼克坦言,資源有限可能是循環經濟轉型的關鍵,「我們看到荷蘭、台灣這樣的仰賴進口的小國積極推動循環經濟,而地大物博的中國與美國卻無甚作為。」他說,循環經濟的理念是要讓社會福祉與經濟發展可以持續成長,但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可以與其脫鉤,「這不只是回收,我們談循環經濟很常落入回收的迷思,但更重要的是減少資源的使用、拉長它的使用期限。」
    波托契尼克也說,共享與租用是數位時代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我們買車,不是因為我們需要車而是需要交通工具,導致只有5%的車真正在使用,其他90%的車停在地下室。同樣的,我們買燈泡,不是因為我們需要燈泡,而是因為需要光,未來我們可以只買服務不買物質,買明亮、買交通,這樣一來業者自然會想辦法解省成本與資源消耗。」
    (右起)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右起)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Janez Potočnik。孫文臨攝
    此外,波托契尼克也表示,對產業太過仁慈反而扼殺了產業未來的永續發展,「傳統的經濟受限於自然資源的管理與運用,而循環經濟將讓資源價值最大化,對於產業有巨大利益。」他認為,現在是轉折的關鍵,政府應該讓願意即刻改變的企業能朝未來邁進,讓其他不願轉型的企業增加營運成本而被市場淘汰,如此一來才能面對眼前迫切的危機。
    波托契尼克說,每當創新概念進入既有市場時,常會聽到企業反對說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但其實他們只是不希望增加成本,「但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看似隱藏的成本其實是下一代或是我們的健保系統在支付,過去線性經濟讓利潤私有化、成本公眾化缺乏了公平正義,未來讓外部成本內部化,再生粒料的循環經濟就有競爭力。」
    波托契尼克表示,循環經濟不是新的概念,而是最古老的概念,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跟大自然一直都是採用這樣的概念在存活,「如果同意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那物質循環就是我們的本能,如果你真的認為經濟數字比環境更重要,那你何不試著閉氣數錢看看。」

    心得 :
    我認同他所說的政治比科學更加困難,每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大多屬於政治問題,而大家對於環境保護有相同共識後,卻又因政治問題而分歧,這才是導致執行上有諸多困難的原因,從產業、使用型態與生活方式的調整,以達到真正的循環,這才是現今所需要轉變,我國對於重工業產業轉型就屬於過度仁慈,而非對症下藥,導致其他企業的努力轉變成無用,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第九次大事記

    政三A 葛德帷 06114136


    巴黎氣候協定擋不住 

    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時間:2019/11/25
    出處:中央社

    (中央社日內瓦25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天說,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在2018年創下新高,增加速度超過過去10年平均上升速度,助長了破壞性越來越強的天氣模式。
    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下週將在馬德里舉行,聯合國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 Gas Bulletin)是在會前推出的一系列研究報告之一,預期將導引高峰會的討論。這項研究測量的是大氣中導致全球暖化氣體的濃度,而不是排放量。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即使巴黎氣候協定作出各種承諾,沒有跡象顯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度減緩,更別說下降了。」
    塔拉斯說:「這種持續的長期趨勢顯示,未來的世代將面臨更嚴苛的氣候變遷衝擊,包括溫度升高、更極端的氣候、缺水、海平面升高以及海洋與陸地生態的破壞。」
    世界氣象組織這份報告顯示,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17年的405.5ppm上升到2018年的407.8ppm,增加速度超過2005到2015年間的2.06ppm平均年增率。
    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暖化的元兇。不管未來政策如何演變,二氧化碳會在大氣中停留幾個世紀,鎖定氣候變暖趨勢。
    塔拉斯說:「值得回顧的是,上一次地球經驗相同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在300到500萬年前。」

    報告中也提到,比二氧化碳更強而有力的溫室氣體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也創下新高。(譯者:林沂鋒/核稿:林治平)1081126

    政4B 莊亦恩(9)

    姓名:莊亦恩
    系級:政4B
    學號:05114284



    標題:中火要多燒百萬噸煤 盧秀燕:只要我在沒得商量

    出處:TVBS新聞網 11/26 https://news.tvbs.com.tw/life/1240155

    內文:環保署函文給台電跟台中市政府環保局,解釋中火固定汙染源許可證內容疑慮,有10%的容許差值,引發盧秀燕團隊砲轟放水,盧秀燕說只要她在沒得商量,藍營立委也北上開記者會砲轟。但台電表示,10%容許值,是18年來的慣例,怎能說是為了中火放水。

    中火的燃煤爭議,再掀戰火。台中市長盧秀燕,當初選戰可是主打「市長換人、空氣換新」,中火燃煤問題,不敢輕忽,她在市政會議中說得很重。台中市長 盧秀燕:「大開環保倒車,影響到中部人、台中人的健康,只要我在,沒得商量。」就是這張環保署公文,台中市政府質疑,中央替台電護航,讓空汙毒害中台灣。盧秀燕表示,根據台中市生煤及禁用石油焦自治條例,明年一月25日,中火的燃煤需減至1104萬噸。但是環保署函文說,可有10%容許差值,也就是上限提高到1200多萬噸。

    市長在台中開砲,還有副市長以及立委,連袂北上立法院,加強火力。直播:「中央偷吃步,減煤沒半步,我們要好好呼吸。」台電表示,燃煤量已經減少約500萬噸,103年實際用煤量1839萬噸,今年約降到1300萬噸。台電澄清,10%的容許值本來就有。台電發言人 徐造華:「許可證依法規本來就有10%的彈性,這個規定其實18年前就有了,現在忽然說,主管機關對中火放寬,台電公司實在不解。」

    台電還表示,依據106年許可操作證,生煤用量的上限是1600萬頓。明年起減少40%,但是許可條件卻被推翻。還指出減煤基準,應該以許可用量計算,市府採實際用量,讓人無所適從。說努力減煤減碳,卻遭市府曲解,真心換來絕情。


    心得:如果法規中有白紙黑字寫明的話那就沒有問題,畢竟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本來就有可能會依照當年實際情況有變動的可能性,無論是什麼樣的科學數據都一定會有誤差的存在,因此所謂容許值就是為此存在,今天不給燒,缺少的電力要用愛發電嗎?台電也不是被虐狂,明知道會被幹翻還要故意說要加燒煤炭,應該是真的供電上有所需要,儘管這樣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在台灣的現實環境下應有一定彈性,與其靠北中央政府說謊甚麼的來造勢,不如跟中央多要點錢改善現有設備或是強化綠能發電。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