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第九次大事記

係級:社會學系
學號:08881030
姓名:耿中麒
丹麥政府擬減少氮排放量抗暖化 引發農業界反彈
時間:2019/11/26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1632
內容:
丹麥今天(26日)宣佈一項加速對抗溫室氣體的計劃,目標鎖定農業所排放的氮,但這項決定受到農業界的批評。環境食品部發布聲明表示,針對氮排放所定的新規則,目標為「確保在2020年前能減少3500公噸」的排放量。這比前任政府承諾的時間提早了一年。

此措施是更為廣泛的政府計劃中的一環,相關計劃預計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0%。


丹麥估計每年因農業排放的氮介於4萬8000到5萬4000公噸之間。全國農業聯盟表示,減少氮排放量是不可能的任務。全國農業聯盟的領導人默里德(Martin Merrild)表示:「這麼做的結果勢必非常昂貴,而且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心得:恰逢前兩日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講述了,除了我們熟知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還有另一種破壞力強大的溫室氣體正在大氣中飚增,它就是一氧化二氮。它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數百倍,在大氣中可以停留一個多世紀。一氧化二氮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比如使用廉價的氮肥,而且它也是臭氧消耗和全球變暖的一個主要因素。
挪威的氣候科學家羅納湯普森表示過去十年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增長和IPCC以往做出的模型預估有較大的出入,甚至達到了預測值的兩倍以上,這一切主要因為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中越發大規模的使用氮肥的緣故。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極永久凍土層的融化也會釋放一氧化二氮,釋放量是人類以往估測值的12倍之高。
回到此則新聞,氮肥過度使用已是全球農業問題中不爭的事實,但是即便是農業科技相對發達的北歐國家,對於減少農業氮使用也是持非常抵觸的情緒,更遑論發展中國家尚不能完全滿足全民溫飽及健康飲食的需要,更傾向於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然而植物系統所能吸收的氮元素是有限的,當過量使用時氮肥邊際效應會急速衰減,所以農業生產中獲得更科學的施肥指導可以有效控制氮肥使用。另外通過科技提升氮肥生產技術,也可以有效限制氮元素向大氣中轉移。更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應該被各國廣泛接受並推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