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第一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姓名:蔡博宇
學號:06114244

要求遏阻氣候變遷 瑞士首都10萬人上街遊行
時間:2019/09/29 05:26
作者:中央社日內瓦28日綜合外電報導 劉學源編譯

內容:
    (中央社日內瓦28日綜合外電報導)瑞士即將在3週後舉行國會大選,主辦單位指出,約10萬人今天在瑞士首都伯恩(Bern)上街遊行,呼籲採取行動遏阻氣候變遷。

    瑞士多個城市昨天也有較小規模氣候遊行,那是歐洲各地城市「週五為未來而戰」示威抗議的一部分。

    今天的示威遊行由80個競選團體主辦,它們自稱是「氣候聯盟」(Climate Alliance)。

    伯恩警方未針對主辦單位估計的共襄盛舉人數發表評論,但警方發言人賈吉(Dominik Jaggi)告訴法新社,「這是伯恩近年來最大規模示威抗議之一」。(譯者:劉學源)1080929

心得:
    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其結果不僅反映在我們對環境的感受度,更導致極端氣候的出現愈發頻繁,並對全世界的人們帶來難以預測的威脅。然則,如何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如何防範災害於未然,無不考驗全人類的智慧、團結。

    以全球暖化而論,人們不僅能感受到現在的夏天比過往來得更早、更加炎熱,出現在各地的颱風、颶風也益發強烈。原因在於,全球暖化致使赤道一帶出現更廣、更適合風雨積累的熱帶海域,接踵而來的強大氣旋,正是氣候變遷對人類的警告。

    有鑑於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自1992年草創以來,於1994年由197個締約國簽署生效,為國際應對氣候變遷之重要合作依據。本次集會遊行,應將其視為2018伯恩氣候變遷會議的延續,當地民眾持續呼籲政府應重視氣候議題。

    伯恩遊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人們對氣候的感受度、重視程度也只會愈發強烈,使政府不得不更加重視氣候議題。氣候治理將不再只是環保人士的專業領域,如何提出具前瞻性的氣候治理政策,必定是未來左右政黨選舉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第一次大事記

政三A06114135陳玠霖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計劃在十年之內將耐鹽鹼水稻發展到一億畝

2019/09/30 上稿編輯:陳雍慧 節錄自20190929中新社報導

內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9日在北京表示,他主導的更高產超高產雜交水稻任務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情況看好。
此外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是無法耕種地,其中有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袁隆平院士團隊計劃在十年之內發展耐鹽鹼、俗稱「海水稻」水稻一億畝,目標供應一億人口所需。研究團隊在廣東、山東、遼寧、江蘇、內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國多地開展合作研究,第一批希望畝產達620公斤,他表示:「我們很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心得:
水稻,溫室氣體的幫兇之一,甲烷的製造大宗.
在隔絕空氣的土壤下,植物殘體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甲烷。這些甲烷先溶進水稻根圈的水中,然後擴散進入水稻根的細胞壁裡,接著在根部氣體輸送組織中,變成氣體狀態。最後從葉稍上的微孔,釋出到大氣裡。
雖然管理得當能減少水稻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在現今已經全球暖化的時代下,如此大量水稻的栽種的環境隱憂,將原本非農作用地的地方傳化成稻田,是否就是對生態的一種另類衝擊呢?

第一次大事記

報告:核能發展太慢太貴 難以解決氣候問題

政三A 06114134 熊紹宇
時間:2019年09月27日
出處:TEIA環境資訊中心
內容:
最新出爐的《2019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顯示,與再生能源相比,核能在成本和容量上都在失去優勢,核電也逐漸被認為是較不經濟、減碳效果較差的選項。成本方面,新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廠都能與現有核電廠競爭,而且發電能力的成長速度優於任何其他發電類型。

該報告主要作者施耐德(Mycle Schneider)指出,穩定氣候迫在眉睫,但核電發展緩慢。不論是技術或營運需求,都無法比其他低碳競爭對手更好、更便宜或更快。

路透社報導,該報告計算自2009年以來,全球核子反應爐的平均建造時間將近10年,遠超過世界核能協會(WNA)提出的5~8.5年。

營運中的化石燃料發電廠持續排放著二氧化碳,何時才能汰換改用低排放發電選項,攸關全球減碳成果是否能趕上科學家所警告的時程;也因此,建造核電站所需的時間,對全球氣候目標產生重大影響。

施耐德指出,「為了保護氣候,我們必須以最少的成本和最少的時間減少最多的碳。」
根據2019《核能產業現況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太陽能發電成本為每一千度電3~44美元,而陸上風力發電的成本為一千度電29~56美元。核能成本則在112美元至189美元之間。

報告估計,過去的十年間,公用事業級太陽光電的「均化成本」(levelized costs,從建造、營運到除役整個生命週期的總成本和總產出能量的比值)下降了88%、風能下降了69%。而核能成長了23%。


資本流動也反映了這個趨勢。 2018年,中國在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為910億美元,但核能方面的投資僅為65億美元。
在美國,再生能源的容量預計將在未來三年內增長45GW,而核電和煤炭將淨淘汰24GW。

中國仍是最積極興建核電廠的國家。過去的十年間,中國電網增加了近40座反應爐,但其核電發電量仍比風力發電量低1/3。儘管有幾座新的核電站正在興建中,但自2016年以來中國沒有啟動任何新的核電計畫。

過去一年,全球核電的運轉容量增長了3.4%,達到370GW,創歷史新高,但是隨著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快速增長,核能在全球總發電量中所佔的比例一直保持在略高於10%。

報告中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的十年間,要讓電網維持現狀,必須再有188座新反應爐接上電網才行,這數量是過去十年的三倍以上。


預計到2025年,富裕經濟體的核能發電容量會減少25%,國際能源署5月間曾提出警告,核電容量急劇減少將危及減碳目標。

政四A 05114139 侯佳妤

「我們正在燒掉自己的未來!」人類只剩12年挽回暖化,5大原則對抗氣候變遷



出處: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6962

聯合國氣候峰會23日於紐約舉行,從巴哈馬風災到亞馬遜森林大火,全球暖化對人類正造成史無前例的災難性衝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警告,氣候危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人權威脅,她提出五大原則來促進氣候行動,「任何國家、任何機構、任何決策者都不能再袖手旁觀。」
9月下旬,聯合國大會在紐約登場。今年,氣候和永續成為重頭戲,9月24日至30日的「氣候週」預計將舉辦近150場與氣候議題相關的活動。但最受矚目的,是23日召開的「氣候行動峰會」。
從巴哈馬風災到亞馬遜森林大火,氣候變遷的影響正在世界各地顯現,且愈來愈嚴重。人類與生態大難臨頭,只剩12年時間挽回暖化。
「美麗的演說」已經不夠,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8月預告,這次峰會的入場門票將是「大膽的行動」: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領導人必須提出落實巴黎氣候協定各項目標的具體行動方案。
氣候危機就是人道與人權危機,位階等同副秘書長的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也在9月初的人權理事會上警告,「全世界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人權威脅,任何國家、任何機構、任何決策者都不能再袖手旁觀,」呼籲各國以5大原則,為對抗氣候變遷做出最有力的行動。以下是她的致詞重點整理:
上任至今滿一年,老實說,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我們正面臨艱難的挑戰,不僅必須應對傳統的人權問題,還要處理一系列的新問題,例如數位和隱私等。
在各種挑戰中,有個影響人權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威脅,就是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是一個現實,正在影響全世界每個地區。全球暖化對人類的衝擊是災難性的:暴風雨愈來愈多,掀起的狂浪可能會淹沒整個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大火在我們的森林中燃燒,而冰山正在快速融化……。可以說,我們正在燒掉自己的未來。

沒有任何人能袖手旁觀

全世界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人權威脅。任何國家、任何機構、任何決策者都不能再袖手旁觀,因為所有國家的經濟,還有各國的體制、政治、社會和文化,所有人(以及後代)的權利,都將受到影響。
搶救氣候的機會之窗可能正在關閉,但還有時間行動,因為我們生活在巨大創新的時代,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來使用天然和可再生資源;更好的政策來保護並賦權予弱勢社群;更好的企業供應鏈策略以造福環境,提升人類尊嚴和權利。(延伸閱讀:從空中捕捉二氧化碳、用海水造雲 我們要如何用科技對抗氣候變遷?
2週後,聯合國秘書長將在紐約召開「氣候行動峰會」,以加快國際社會採取行動的步伐。各位作為全世界最主要的政府間人權機構成員國,我要求你們的政府,為對抗氣候變遷做出最有力的行動,並提升你們人民應對環境災害的復原力和應有權利。
從100多項由各國所訂定、有關「環境與人權」關係的法律中,我很高興看到,許多國家逐漸承認,擁有健康、可持續的環境,是一種權利: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健康的環境,就跟我們所吃的食物、飲用的水,或我們所珍惜的思想自由,同樣重要;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應該能夠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而那些阻礙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人,都該被追究責任。

活在健康的環境是一種人權

因此我認為,人權理事會必須發揮關鍵作用,我們應該善用現有和其他的創新方式,促進氣候行動,並用以下5個原則來引導行動:
一、氣候變遷會損害人民權利、發展與和平:聯合國統計,過去60年裡,全球40%的內戰都與環境破壞有關。
例如,非洲北部沙赫爾地區(Sahel)是全球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升溫幅度預計將比全球平均值高出1.5倍。
沙漠化對當地人民享有經濟、社會、文化、公民和政治的權利,產生了巨大衝擊。耕地退化加劇資源競爭,導致牧人和農民之間發生衝突,引發種族緊張。發展緩慢、連年貧困下,年輕人被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集團所利用,帶來暴力和政治不穩定。
解決問題,除了打擊恐怖主義,還必須在綠化環境上大舉投資,為青年提供真正的機會,並解決不平等問題。
二、有效的氣候行動需要廣泛和有意義的參與:有效的氣候適應措施,應該強調賦權予婦女、原住民和其他生活在脆弱地區的人民,他們往往是被邊緣化、被歧視的族群。各國政府應該找出有哪些結構性因素,加深了這些族群的氣候脆弱性,並讓他們參與尋求解決方案。
尤其,我對亞馬遜森林砍伐的急劇增加,深感憂慮。目前正在肆虐的火災,不但可能對整個人類造成災難性影響,生活在這些地區的成人和兒童遭受的衝擊,更是嚴重,而受害者當中,包括了許多原住民。
這場大火在玻利維亞、巴拉圭和巴西造成的傷亡和損害,究竟有多糟,可能永遠無法得知。我要呼籲這些國家當局,一定要實施可持續管理的長期環境政策和獎勵制度,防止悲劇重演。(延伸閱讀:家務事還是國際大事?亞馬遜大火可能燒垮巴西總統

氣候少女不該遭受攻擊

三、我們必須保護那些捍衛環境的人:環境的捍衛者,包括那些捍衛原住民土地權的人,為他們的國家、甚至所有人類提供了偉大的服務。然而我們卻發現,幾乎每個地區的環境人權守護者都受到了攻擊。
我對這種暴力,以及外界針對瑞典女孩通貝里(Greta Thunberg)等年輕氣候運動人士的口頭攻擊,感到沮喪。通貝里等人的行動引發了廣泛迴響,許多人都支持採取行動以預防他們這一世代可能承受的傷害。這些環境守護者和運動人士提出的要求是令人信服的,我們應該尊重、保護和實現他們的權利。(延伸閱讀:氣候少女通貝里:不負責的大人偷走了我的夢想與童年
8月30日,16歲的瑞典「氣候少女」通貝里(中)和數百名年輕倡議人士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罷課示威。(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四、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地區正在領頭帶路:小型島嶼國家是遭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它們的碳排放量卻是微乎其微。
就在9月初,我們看到毀滅性的颶風重創了巴哈馬群島,造成嚴重傷亡,也摧毀了當地的發展。這場風暴以前所未有的力道,在因氣候變遷而升溫的海洋上加速發展,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大西洋颶風之一。
包括巴哈馬和多明尼加在內,一些加勒比海國家都在制定政策,試圖建立氣候復原力,減輕氣候衝擊。另外,南太平洋國家也在帶頭呼籲重視氣候行動和氣候正義。
但現實情況是,島嶼國家無法靠單獨行動來解決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問題。所以我要敦促國際社會,增加對所有的小型島嶼國家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持,協助他們減輕、適應和預防氣候變遷衝擊。

企業必須是解決方案的一部份

五、企業對氣候行動至關重要:為了預防未來的氣候危害,確保氣候正義,企業必須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份。
例如,由聯合國「全球契約」計劃和聯合國環境署發起的「關注氣候倡議」(Caring for Climate Initiative),匯集了世界各地400多家致力於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的企業。他們對推動綠色和藍色經濟的貢獻,成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根據聯合國的《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企業有尊重人權的責任,各國應該有效規範企業,以防止人權受到傷害。然而在許多國家,政府對化石燃料行業的支持和補貼,正在危及氣候目標。
幾十年來,我們已多次證明能夠克服巨大的人權挑戰。未來的新任務雖然艱難,我相信我們做得到,我們可以終結化石燃料,找出方法阻止氣候變遷;我們有足夠信心,要以行動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

心得:
我認為,在氣候變遷相關的議題上。至今各國的做法、看法仍然是分歧的。因此無論聯合國亦或是相關NGO一而再再而三地公開呼籲各國政府以及民眾,仍舊無法防止氣候變遷加劇。
20年前,科學家就提出警告,但至今,大家仍舊對氣候變遷的問題提出完美的演說,各國欠缺一個強而有力的約束行為,無法約束各國在國內的相關政策。
氣候少女近日在各國氣候變遷議題颳起了一陣旋風,但我個人認為她也如同政客一樣在講空話,只是以孩子的身分來炒作氣候變遷議題而已。從他對外的論述當中大多只能看到情緒性的言論,例如:你們正在出賣我們的夢想! 不原諒你們! 之類的話語,他也沒有提供所謂「孩子們需要的未來」的相關事物、理想,來做出進一步的論述。另外他近日零排放橫渡大西洋之爭議就不另贅述了。
我滿認同文中最後所提出的「企業必須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的觀點,我認為各國國內對抗氣候變遷,企業必須負起一大部分的責任。但是要使企業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畢竟人都是利己的,因此這仍舊是需要有相關法律、甚至是國際法規來支持,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



第一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A
學號:06114124
姓名:邱紹齊

氣候變遷衝擊 美國全國性的毒藻危機將成常態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0387
時間:2019/9/26

內文:
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各地從紐約市到加州沿海地區,有一種會產生毒素、狀似「史萊姆」的藻類正在入侵水系和海岸線,毒死寵物、影響旅遊市場,甚至並進入當地飲用水中。今年到目前為止,加州、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德州已觀察到狗生病和死亡與藻類有關。今年8月,有毒藻類佔領了伊利湖(Lake Erie),增長到620平方英里。
這些具生物毒性的藻華可以盤踞數星期到一年以上。這種全國性的藻類流行病顯示水生環境正持續轉變,專家認為這是污染和氣候危機所致。
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EWG)高級分析師薛卿格(Anne Schechinger)表示,「我們認為氣候變遷確實對藻華的爆發和增長有巨大影響。類似事件的發生率會持續上升。」
EWG的一份報告發現,自2010年以來,有毒藻華的規模和頻率明顯倍增。與去年同期相比,藻類爆發的事件增加了22%。
由於沒有政府機構全面追蹤全國藻類爆發事件,EWG用新聞數量估算。在沒有其他可用資料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只限於藻類剛爆發的時候。越小規模、越沒有新聞價值的藻類大量繁殖事件,越難追蹤。此外,有充分理由相信,這種黏糊糊、污染水體、破壞海灘或致動物於死的現象已逐漸成為常態。
並非所有的藻類都有害或有毒。「有害的藻類爆發」可描述各種會遮蔽光線、隔絕氧氣的光合作用細菌之繁殖,這會造成所謂的「死區」,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和人類社區,影響海岸線、破壞旅遊經濟,或在水中或空氣中產生致死​​毒素。
美國環保署(EPA)、太空總署(NA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合作使用衛星圖像監測全美各地的藻華,但大多數繁重且昂貴的毒素追踪工作由州政府負責。
但即使有些地方正在測試藻類產生的毒素,根據美國現行法律,飲用水中藻類產生的毒素仍是不受管制的污染物,允許量還沒有限制。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美國國家有害藻類爆發辦公室主任安德森(Don Anderson)博士稱,藻類大量繁殖是「強大的對手」,而水溫變高使藻類增生更具危險性。
有些研究認為藍菌(通常稱為「藍綠藻」)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有關。安德森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人類長期暴露於常見藻類毒素後的情況。
「我認為這些藍菌會產生許多有害化合物,人們偶爾會經過飲用水或休閒活動接觸到,包括只是在湖邊散步和呼吸,」安德森說。
經過處理的水資源可能可以去除藍藻毒素,但是,避免水流受營養鹽污染,是防止藻華最明顯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也就是用農地和水系間的緩衝區,隔絕來自城市和農田的逕流。
但是美國法律也沒有強制要求設立緩衝區,就算強制設立,它們也未必能完全阻止藻類的擴張。當營養鹽長期累積在水域環境中,藻華一樣有可能在沒有任何新營養鹽的情況下爆發。
心得:
在知道這些藻類對人類、動物、甚至環境有害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對有助於他們生長的環境更為關切,也就是對氣候變遷的事實更重視,防止災害持續擴大,我認為各國政府應強力指導、控制災情,並不是讓類似的情況持續發生,先治標再治本,對環境也更友善的對待,雖然不能馬上改變氣候變遷的事實,但持續的進步終究有一天可以達到改善的目的,這才是治標且治本的方式。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第一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學號:05114249
姓名:黃崇恩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0410
時間:2019/9/27

白朗峰部分冰川恐融化崩塌 義大利疏散住民

橫跨法國和義大利交界的白朗峰(Mont Blanc),有部分冰川正面臨融化崩塌的危機,專家警告,白朗峰上的Planpincieux冰川隨著全暖化加劇融化,正以更快的速度滑動,恐危及貂谷(Ferret Valley)。對此,附近的義大利庫爾馬耶烏爾(Courmayeur)地方政府已下令封鎖2條道路,並疏散4800公尺山上小屋的遊客。
今年8月底至9月初期間,冰川下半部已每天50至60公分的速度滑動。庫爾馬耶烏爾鎮長米塞羅基(Stefano Miserocchi)24日發聲明表示,估計有多達25萬立方公尺的冰可能從山上崩塌。但專家無法預測這些冰塊何時會坍塌,「這些現象再度顯示,由於氣候因素,這座山正在經歷一段巨大的變化期,因此特別脆弱」。

政4B 莊亦恩(1)

姓名:莊亦恩
系級:政4B
學號:05114284


標題:安倍:2030年氫能化 日澳合作.褐煤變氫氣

出處:TVBS新聞網 9/27   https://news.tvbs.com.tw/focus/1207578

內文:
聯合國氣候會議剛結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場邊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將積極開發氫能源,更要在2030年前達到零碳排放的氫能源社會。而日本使用的氫氣,未來大部份將會從澳洲的褐煤而來。因為褐煤含大量水分,不利於發電,但可從中提煉出氫氣,因此日本與澳洲正在進行一項政府與民間合作,在澳洲開採褐煤,並在當地製成液態氫運回日本,讓澳洲成了氫能的一大產地。
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全球正經歷各樣的課題,日本會站在第一線,正面對決這些全球化的課題。」
日本要如何面對全球的氣候變遷?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零二氧化碳排放的氫能源社會,日本將領先全球,在2030年前實現。」答案就是氫氣。
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明年的東京奧運上,以環保的氫氣為燃料的汽車,將成為有關人士的雙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聯合國場邊的發言,對於氫氣能源信心滿滿。但日本的氫氣要從哪裡來?NHK記者:「這邊採到的褐煤,會送到遠方的發電廠做發電。這些褐煤正發展為一項新的氫氣計劃。」就是從澳洲來的褐煤。
礦場人員:「褐煤是高含水量,水分或許有60%左右,它的能源量來說也比較低。」褐煤有著較多的水分,對發電來說效能不佳,而且容易自燃,在運輸與儲存上非常花費成本;而這既不適合拿來發電、發了電又被痛批破壞生態的褐煤,現在搖身一變成了綠能──氫氣的來源。澳洲墨爾本東南方,占地上百公頃這座礦場,機器日以繼夜地開採褐煤以供生產。
NHK記者:「褐煤首先被氣化,氣體中帶有大量氫氣,透過提煉分別出來,再將氫氣液化,以專用船運到日本。」氫氣製成商:「那邊黃綠色的建築物裡,裝著維多利亞州的褐煤,我們將這些褐煤氣化之後,在這裡製造氫氣。」
日本與澳州官民合作,在當地建造氫工廠,預計明年落成並正式啟用。但氫氣製造過程,產生的煩惱事就是二氧化碳,而當地人的解決方法就是「CCS」──捕獲和封存技術,將二氧化碳鎖在地底。維多利亞州政府人員:「透過模擬圖來看,當我們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井,過了100年,它並不會外洩,就算是300年後仍是如此。」維多利亞州政府計劃,未來埋設管線,從礦場一路延伸到海底,將生成的二氧化碳藏起來。但就算一切就緒,要把液態氫從澳洲送回日本,可是一件大工程。
NHK記者:「要將氫氣液態化,需要使溫度達到零下253度,液化天然氣是零下162度,相比之下能知道液態氫是超低溫,也因此需要新技術。」不只船,儲存槽也需要新技術,日本正如火如荼發展、建設中,而民間企業也等不及搶商機。氫氣加氣站業者:「氫氣加氣站的建設費用,一個站的成本大約五億日圓。能不能在未來三年,把成本壓低到兩億,是打入市場的關鍵。」氫氣車早已是日本車商開發重點,開上路不只環保,不用車時,更能當家庭發電機;只要裝滿氫氣,可以提供一家四口的六天用電。企業紛紛摩拳擦掌,就等液態氫大量登日,一舉攻佔市場。


心得:對抗全球暖化,從能源工具上進行改善是一個好方法,日本這一次是採用特殊的綠能,高度高科技化的氫能源,不過我個人觀點看來有數個點還蠻麻煩的。
第一,製造氫能源的原材料本本自身並沒有生產,如文中所述一類從澳洲進口,將來有一天日本完全捨棄現有能源全面改用氫能源之時,幾乎等於將自己國家的生命線交給他人,不過島國一般都是這樣極度進口依賴就是了。
第二,如文中所說,在製造乾淨的氫能源的時候,由於原料仍然是化石燃料系的,所以仍然會生成不少的二氧化碳,所以採用的方法是把它們埋了,我覺得這有點不負責任,也許埋掉是可以不會對現行環境造成影響,可是那些二氧化碳又不是消失了,萬一埋藏的地下管線破裂造成大量溢出不是就很不妙了嗎,即便可以自然界中消滅,在地下仍然可已進入正常炭循環嗎,還是像核廢料一樣只是堆著,這點我覺得還要討論。
最後,是關於此項新技術由文中可知還有相當多需要配合與開發的部分,目前,連要將氫氣運回日本都還有須多要解決的問題,不過日本政府看起來很有信心,我想這部分應該沒有問題,但民間的使用率以及接受度一直都是綠色能源推廣的最大問題,而背後的最大阻力大部分是價格,如果日本的企業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加入也許能有好的結果吧。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第一次大事記

政三A張偉庭06114131

氣候變遷衝擊 美國全國性的毒藻危機將成常態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0387
時間:2019-09-26

內文: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EWG)高級分析師薛卿格(Anne Schechinger)表示,「我們認為氣候變遷確實對藻華的爆發和增長有巨大影響。類似事件的發生率會持續上升。」

EWG的一份報告發現,自2010年以來,有毒藻華的規模和頻率明顯倍增。與去年同期相比,藻類爆發的事件增加了22%。

由於沒有政府機構全面追蹤全國藻類爆發事件,EWG用新聞數量估算。在沒有其他可用資料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只限於藻類剛爆發的時候。越小規模、越沒有新聞價值的藻類大量繁殖事件,越難追蹤。此外,有充分理由相信,這種黏糊糊、污染水體、破壞海灘或致動物於死的現象已逐漸成為常態。

並非所有的藻類都有害或有毒。「有害的藻類爆發」可描述各種會遮蔽光線、隔絕氧氣的光合作用細菌之繁殖,這會造成所謂的「死區」,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和人類社區,影響海岸線、破壞旅遊經濟,或在水中或空氣中產生致死​​毒素。

美國環保署(EPA)、太空總署(NA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合作使用衛星圖像監測全美各地的藻華,但大多數繁重且昂貴的毒素追踪工作由州政府負責。

但即使有些地方正在測試藻類產生的毒素,根據美國現行法律,飲用水中藻類產生的毒素仍是不受管制的污染物,允許量還沒有限制。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美國國家有害藻類爆發辦公室主任安德森(Don Anderson)博士稱,藻類大量繁殖是「強大的對手」,而水溫變高使藻類增生更具危險性。

有些研究認為藍菌(通常稱為「藍綠藻」)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有關。安德森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人類長期暴露於常見藻類毒素後的情況。

「我認為這些藍菌會產生許多有害化合物,人們偶爾會經過飲用水或休閒活動接觸到,包括只是在湖邊散步和呼吸,」安德森說。

經過處理的水資源可能可以去除藍藻毒素,但是,避免水流受營養鹽污染,是防止藻華最明顯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也就是用農地和水系間的緩衝區,隔絕來自城市和農田的逕流。

但是美國法律也沒有強制要求設立緩衝區,就算強制設立,它們也未必能完全阻止藻類的擴張。當營養鹽長期累積在水域環境中,藻華一樣有可能在沒有任何新營養鹽的情況下爆發。

心得:
環境變遷是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這些有毒的藻類經過食物鏈、水循環等方式慢慢擴張,漸漸的汙染了水資源以及生態系統,文中提到這些藻類會爆發性的生長主因是因為水溫的提高,而在全球暖化下的海洋溫度日漸升高,這些藻類也如同雨後春筍般生長,最後對整個生態造成影響,而人類也免不了受到傷害。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大事記作業繳交規定與評分標準

大事記作業繳交規定和評分標準


🔺大事記繳交規定     
  1. 請於每周三上課前上傳至部落格。
  2. 繳交時請務必於編輯頁面右方標籤欄標註自己的系級姓名(例:英一 A○○○) ,再發布文章,以利期末評量統計之用。
  3. 使用的新聞資料為上週上課後,至本周上課前的新聞;如10/2(三)繳交的大事記,可用的新聞資料的時間範圍就是9/25-10/2(三)15:00前。
  4. 遲交分數計算方式:遲交一週內者,該評比打九折(*0.9);遲交兩週內者,該評比打八折(*0.8);以此類推,故遲交10週者,該作業為零分。 
🔺大事記分兩個部分

     ()  基本要求:須包含 


  •       系級 + 姓名 + 學號  ( 字體一般)
  •       標題  ( 橘色 / 字體最大 / 加粗 / 置中 )
  •       時間 + 出處  ( 字體大 )



     ()  進階要求 ( 建議、非必要、加分用 )   

  •       新聞內容  ( 字體大 ) 
  •       心得  ( 字體大 )

🔺大事記評分標準


       R: 無出處日期

       C: 與主題無關

       B: 主題契合,若有心得更佳

       B+: 主題契合,心得論述可再加強

       A: 主題契合,立論充分

       A+: 主題契合,以上課教到的理論分析時事/提出自己的深入看法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