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計劃在十年之內將耐鹽鹼水稻發展到一億畝
2019/09/30 上稿編輯:陳雍慧 節錄自20190929中新社報導
內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9日在北京表示,他主導的更高產超高產雜交水稻任務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情況看好。
此外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是無法耕種地,其中有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袁隆平院士團隊計劃在十年之內發展耐鹽鹼、俗稱「海水稻」水稻一億畝,目標供應一億人口所需。研究團隊在廣東、山東、遼寧、江蘇、內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國多地開展合作研究,第一批希望畝產達620公斤,他表示:「我們很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心得:
水稻,溫室氣體的幫兇之一,甲烷的製造大宗.
在隔絕空氣的土壤下,植物殘體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甲烷。這些甲烷先溶進水稻根圈的水中,然後擴散進入水稻根的細胞壁裡,接著在根部氣體輸送組織中,變成氣體狀態。最後從葉稍上的微孔,釋出到大氣裡。
雖然管理得當能減少水稻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在現今已經全球暖化的時代下,如此大量水稻的栽種的環境隱憂,將原本非農作用地的地方傳化成稻田,是否就是對生態的一種另類衝擊呢?
在隔絕空氣的土壤下,植物殘體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甲烷。這些甲烷先溶進水稻根圈的水中,然後擴散進入水稻根的細胞壁裡,接著在根部氣體輸送組織中,變成氣體狀態。最後從葉稍上的微孔,釋出到大氣裡。
雖然管理得當能減少水稻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在現今已經全球暖化的時代下,如此大量水稻的栽種的環境隱憂,將原本非農作用地的地方傳化成稻田,是否就是對生態的一種另類衝擊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