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簡翊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簡翊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政四B 張簡翊辰

氣候變遷績效全球倒數第三 環保署明年啟動溫管法修法

2019-12-16 21:37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即時報導

台灣今年在德國看守協會一年一度公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得到倒數第三名,環保署長張子敬今年率團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今舉辦歸國記者會承諾,明年將推動溫管法修法,預計三月提出新版本,預計落實排碳大戶汙染者付費、強化氣候變遷調適等精神。

環保署表示,今年行政院代表團由張子敬率團,一如往昔在中國打壓下無法如締約方參與討論,但在外交部及駐西班牙代表處努力下,成功宣傳台灣在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的努力。

我國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國家長期減碳目標,希望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排放量的50%以下。

環保署說,台灣是世界少數將長期減碳目標入法的國家之一,但回首溫管法施行四年來經驗,勢必需要更多管制工具及誘因制度,未來將啟動溫管法檢討修正,包括強化部門減量管理機制、強化大型排放源的管制及申報作法、落實汙染者付費精神、強化氣候變遷調適等作為。

另外,環保署將進行各部門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也就是2021年至2025年的減量責任分配,訂定過程將落實公眾參與程序。

環保署說,此次會議期間,有吐瓦魯、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貝里斯、海地、宏都拉斯、巴拉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史瓦帝尼及瓜地馬拉等13我國友邦以執言或致函方式,呼籲不應排除台灣於聯合國氣候峰會。

另有12個友我國家的國會議員以致函公約秘書處、向行政部門質詢或公開貼文等方式,支持我國實質參與。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政四B 張簡翊辰

氣候變遷績效台灣倒數第三 環署:評比恐不合理

2019-12-11 14:31中央社 台北11日電

台灣於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排名倒數第三。環保署表示,由於主辦方未能由聯合國體系取得台灣資料,評估結果恐不合理;環團認為雖然方法論上有差異,但應視評比為努力目標。

由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甫發布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台灣在評比中排名倒數第三,也是歷年來最差的成績(去年倒數第五),僅優於倒數第二的沙烏地阿拉伯與墊底的美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由於台灣非聯合國成員,CCPI無法從國際公約或聯合國體系取得台灣相關資料;可能導致評估結果不合理且悖離現行的排放及因應進展。

環保署指出,CCPI「氣候政策」採一致性問卷,並由「在地專家」就各自國家評分,如何將其質性問卷結果轉化為量化評分的方法不易窺知。如印度與中國的空氣污染情形屢屢見諸報章媒體,卻能分別獲得第9與第30名評比。

環保署說,若改以耶魯大學公布的「環境績效指標」,台灣在180個國家的總體排名為第23名(亞洲第2名,僅次於日本);這些資料庫或統計,往往涉及方法與角度不同,對於同一個國家卻出現南轅北轍的衝突看法。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CCPI現在的評比是依2016、2017年的政策和執行成績,因此雖然2018、2019年在推動再生能源,但仍然沒有反應在這次的評比中,不應該否定這兩年為減碳做的努力;但政府仍然缺乏到2050年的能源轉型路徑,且缺乏達成目標的政治決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告訴中央社記者,CCPI方法論上或許有些差異,如設定人均排碳的目標,歐盟是每人每年6噸,但韓國、台灣是4噸;然而台灣監察院今年10月也提出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努力不足,應該將CCPI的評比當做是努力的大方向,訂出具體能源轉型的長遠目標。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政四B 張簡翊辰

聯合國氣候大會 中國動向受矚目

2019-12-03 16:10世界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2日電

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2日在西班牙馬德里登場,將著重討論如何落實「巴黎協定」的第六條,即透過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場,促進各國限制化石燃料汙染;各界也將聚焦最大碳排汙染國、同時是最大綠能投資方中國在會議中的訴求與行動。

來自197國的能源與環境部長等氣候代表,以及包括媒體、倡議組織與跨國機構在內約2萬人,將參與「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5次締約國會議」(COP25),目標包括創造一個全球碳市場,可讓碳排減少量超過目標的國家,能將碳權賣給其他難以達成減碳目標的國家,以及補償因海平面上升而蒙受損失的貧困國家等。

這次會議的宏大願景是創造出市場機制「永續發展機制」,超越京都議定書所產生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還要為清潔能源計畫與能符合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計畫提供資金。然而,去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未能對「巴黎協定」第六條達成協議的原因,就在於兩大陣營對相關規定性質的立場分歧。以歐盟為首的工業國家希望仔細記錄與驗證,確保補助資金確實流向減碳計畫;然而以巴西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希望設立較有彈性、較無拘束的機制,讓更多元的減碳計畫取得補助資格。

中國則必須在身為全球最大碳排汙染國與最大綠能投資國之間取得平衡。一名氣候變遷政策顧問表示,中國已在發展本國的碳交易市場,但如何與全球的碳市場連結,端賴國際同意的最終規定而定。中國的下一步能源政策動向也備受關注,在大力補貼太陽能與風電計畫長達多年後,去年突然大幅削減補貼,使得太陽能板的需求與價格下跌情況迄今尚未復原,也拖累全球的清潔能源投資。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政四B 張簡翊辰

巴黎氣候協定擋不住 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2019-11-26 00:44中央社 日內瓦25日綜合外電報導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天說,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在2018年創下新高,增加速度超過過去10年平均上升速度,助長了破壞性越來越強的天氣模式。

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下週將在馬德里舉行,聯合國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 Gas Bulletin)是在會前推出的一系列研究報告之一,預期將導引高峰會的討論。這項研究測量的是大氣中導致全球暖化氣體的濃度,而不是排放量。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即使巴黎氣候協定作出各種承諾,沒有跡象顯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度減緩,更別說下降了。」

塔拉斯說:「這種持續的長期趨勢顯示,未來的世代將面臨更嚴苛的氣候變遷衝擊,包括溫度升高、更極端的氣候、缺水、海平面升高以及海洋與陸地生態的破壞。」

世界氣象組織這份報告顯示,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17年的405.5ppm上升到2018年的407.8ppm,增加速度超過2005到2015年間的2.06ppm平均年增率。

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暖化的元兇。不管未來政策如何演變,二氧化碳會在大氣中停留幾個世紀,鎖定氣候變暖趨勢。

塔拉斯說:「值得回顧的是,上一次地球經驗相同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在300到500萬年前。」

報告中也提到,比二氧化碳更強而有力的溫室氣體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也創下新高。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政四B 05114257 張簡翊辰

氣候變遷急遽 環保署將啟動溫管法修法

2019-11-19 20:06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即時報導

環保署今(19)日舉辦「台灣氣候行動研討會」,也是溫管法施行以來,首次齊聚六都說明因應氣候變遷具體作為,另也邀集台積電、中鋼、友達、南極碳等民間企業,分享交流執行經驗與成功案例。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致詞指出,溫管法自2015年施行至今已滿四年,面對更加嚴峻的氣候危機,環保署為加速減碳進度及加深力道,也將啟動溫管法修法作業,預計明年3月會整理出初步構想。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地方是國家整體執行因應氣候變遷政策的任督二脈。依據碳揭露計畫(CDP)今年5月首次公布全球指標城市名單,596個接受評比城市中,僅43城市獲得A等級,其中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都被列為A等級。

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劉銘龍在會中介紹推動智慧建築並建立綠色運輸網絡,以響應國際倡導氣候行動及城市轉型;新北市環保局主秘朱益君說明導入創能、儲能與節能等智慧微電網系統的智慧能源管理。

桃園市環保局副局長江育德則說明該市已完成國內發電規模最大的生質能電廠,同時規劃建立機場暨航空城、沙崙綠倉儲及大溪老街商圈等示範區的生態物流圈;台中市環保局主秘商文麟介紹該市積極推廣綠能運具,不論電動公車路線26條、電動公車數輛165輛及太陽能候車亭210座,都是全國第一。

台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朱玫瑰說明該市辦理「社區為本調適」及「低碳家園」參與式預算,由社區當地居民因地制宜,由下而上來建構台南成為低碳永續城市;高雄市環保局主秘楊宏文提到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水患、颱風、土石流及登革熱等問題,採取廣設生態滯洪池、加強孳檢等調適行動。

環保署表示,應將氣候變遷危機當成轉機,也視為社會轉型的契機,更應結合企業社區民間力量將其化為商機,為下一代建構更具韌性的生存環境,才能迎接未來挑戰並與國際接軌。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政四B 張簡翊辰

拚能源改革 台大風險中心:應確立國家級行動策略

2019-11-12 14:36聯合晚報 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

以2050年為目標 擬定能源轉型政策

全球展開減碳目標,台灣行動卻如牛步,台大風險中心表示,政府執行減碳以及能源改革成效不彰,建議應確立國家級行動策略,由行政院成立氣候行動內閣、設立氣候變遷會報,並仿效年金改革,由總統籌組氣候行動委員會,以2050年為目標,擬定能源轉型政策,改革刻不容緩。

台大風險中心以三年時間,完成超過400頁報告,內容包括以參與式治理革新、外部成本內部化、強健地方能源治理、建構永續電力市場、確立工業節能優先、開啟綠化資本流等六大政策組合,提供我國能源轉型路徑建議。

風險中心主任張國暉表示,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必須要進行長期對抗,而這場抗戰,非從現在著手不可,如果沒有大力投入資源,下決心無法做到。很多國家像是德國、英國都已成立常設國家組織、建立制度,現在所說的長期能源轉型,其實是急迫的。

可惜未見總統參選人對能源議題表態

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表示,總統大選議題火熱,卻未看到總統參選人對能源轉型、減碳、去碳經濟以及世代公平議題等有呼籲,連總統大選層級的能源政策討論都未能理解、掌握台灣真實的問題,著實可惜。

風險中心表示,這本政策建議書要呼籲台灣各界政治領袖、公民團體及社會大眾,共同討論能源轉型的因應措施,能源轉型絕不能淪為立場對立,需紮實學術整理提供社會討論問題的堅實基礎,溝通、對話機制也應涵蓋社會公平、世代正義,以凝聚主流社會認同與共識。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政四B 張簡翊辰

信任關係已失 美退巴黎協定 想回頭…難

2019-11-05 23:47聯合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四日正式通知聯合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成為這個協定的唯一退群成員,部分美國國內人士憂心,美國對抗全球暖化的信譽將蒙受難以彌補的損失。

巴黎氣候協定設下的目標,是要讓地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與工業時代前相比最多攝氏二度範圍內。科學家認為,這個目標是遏止全球暖化帶來像旱澇頻傳與極端暴風等天災的關鍵。

致力環保運動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譴責川普這項決定,他說,美國總統如果換人,一個月內就能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沒有哪個人或哪個黨能阻止我們解決氣候危機。阻撓我們的人,他們犧牲地球以滿足自身貪婪,表現出的驕傲、串謀與謊言,將為人們所牢記」。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是否會完全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要看明年大選結果而定,但支持協定人士坦言,必須為一個沒有美國配合的未來預作打算。

協定談判期間擔任法國氣候變遷大使的杜比安納說:「確有相關討論,不談才是瘋了。我們正為備案做準備。」

各國也開始做相應的外交策略調整。沒有美國的協定若想有效運作,需要中國大陸、印度等其他汙染大國加速減排;目前是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的大陸已做了可觀承諾,但能否達標尚待觀察。根據聯合國規定,中印被視為開發中國家,其實沒有遵守減排的義務。

美國正式知會聯合國退出協定後,川普可在明年大選投票後隔天正式宣布美國已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仍可參與氣候協定的討論與進程,但會被降級為觀察員。

巴黎氣候協定是第二個美國由民主黨率領下加入、再由共和黨宣告退出的氣候變遷相關協議,前一次是共和黨總統小布希率美退出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分析家警告,即便明年美國選出民主黨籍的新總統,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也未必平順。

歐巴馬政府時代擔任國務院氣候變遷特使的潘興表示,美國若要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很可能會被要求提出具體政策配套,以展現美國如何打算棄用化石燃料,即便提出,其他國家仍會懷疑,美國下次大選如果翻盤,是否又會變卦。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