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08881030
姓名:耿中麒
聯合國:2020起 每年需減碳7.6%才有機會避免氣候危機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21674時間:2019/11/28
內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6日發表年度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1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至超過550億噸,過去十年間平均每年增長1.5%。聯合國警告,各國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避免氣候危機。

根據UNEP報告,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每年必須下降7.6%,才能將升溫限制在巴黎協定的理想目標1.5°C內。科學家說,要避免災難性後果就必須這麼做。在近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有任何一個國家排放量下降發生在蘇聯解體時期。金融危機和大蕭條之下,美國和日本的排放量短暫下降了約6%,只是很快又反彈。
但是現在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技術已經問世,而且價格越來越便宜,可以在不損害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減排。
該報告的共同作者、丹麥技術大學克里斯滕森(John Christensen)向《衛報》表示,現在所要求的減排量是「前所未有的」。
UNEP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說不能再拖下去了。「集體拖延因應氣候變遷的後果是,我們必須在下一個十年間平均每年大幅減排超過7%。世界各國不能再繼續觀望。」安德森說,如果做不到,碳排的增加將使暖化加劇至危險的程度。「我們需要迅速取得進展,在2020年盡可能減少排放,接著加強巴黎協定減排承諾,啟動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轉型。我們必須趕進度。」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萊文(Kelly Levin)也呼應聯合國的警告指出,全世界不斷升級的熱浪、乾旱和極端風暴是未能快速減排的影響。「雖然有特定技術或產業快速發展的例子,但在過去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將升溫限制在1.5°C以下的紀錄,從來沒有如此大規模的快速轉型過,這樣的轉型要發生在能源、土地、工業、城市和其他系統。將升溫限制在1.5°C以下,需要所有人一起實現前所未有的變革。」
再生能源智庫REN21執行秘書阿迪布(Rana Adib)表示:「以化石燃料為中心的經濟,政府很難將氣候問題擺在首位,而以全球而言,我們的步調並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這個真相很難面對。排放差距報告顯示了殘酷的現實: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全球是集體失敗了。我們有能源轉型的必要技術。我們需要的是實現轉型的政治和體制意願。」
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各國政府明年將更新減排承諾,到2030年大幅減少溫室氣體。全球政府代表和部長們將於下週在馬德里會面,為一年後格拉斯哥密集氣候會議做好準備。格拉斯哥會議上將會算出各國排放承諾和科學估算所需減排量之間的差距。
巴黎協定目前的減排承諾並不夠。如果各國明年不更新承諾,則必須從2030年起將排放量減少到零,才能避免升溫超過1.5°C。因此,安德森呼籲各國不要等到承諾更新後再行動,而應立即開始。
自從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以來,UNEP一直在報告各國的承諾與所需減排量之間的排放差距,但同時排放量也不斷增加,使情況更加危急。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去年的特別報告指出升溫1.5°C可能造成的後果,其中包括珊瑚礁近乎滅絕以及全世界的極端天氣。
根據科學評估,就算目前各國根據巴黎協定所作的減排承諾完全實現,本世紀也將升溫約3.2°C。
氣候變遷的危急程度是科學家和氣候組織一直不斷強調的,可是人們對生活的感知是漸進的、平緩的,並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種危急,於是長期以來的警告和提醒漸漸有了一種恫吓的感覺。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是以我個人悲觀的觀點來看,文章中要求全球碳排放不增反減7.6%,並將增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結合上週大事記所記錄的,歐盟作為老牌發達國家集中地,對於環保的實踐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即使是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削減氮排放和化石燃料使用也一樣會引起巨大的反彈,而相較於發達國家,地球上仍處於欠發達狀態的人類才是真正的大多數,他們的發展需求是如此的龐大而又理所當然,以至於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無法達成減排和發展共同達成的美妙幻想
雖然各國都開始關注經濟社會轉型的相關問題並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這種努力都是微乎其微的,看一看各國每年的國家發展規劃即可得知幾乎不會有國家真正把轉型和環保放置在中心位置上,而在短短數年間要求實現這種根本上的轉變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且此處的幾乎僅僅只是出於“世上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這一原則所提出的。既然這樣的轉變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對於溫度的控制也已經成為了一件註定失敗的事。
人類在追求環保的同時,對於外部空間的探索也從未停止,但是直到現在也並未找到整整能讓人類再重新來過的第二顆星球,也許,在繼續嘗試向環保靠近的同時,科學家們需要研究的方向也要增加一項:如何在氣候崩潰的後未來時代生存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