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第十次大事記

承諾氣候行動 裴洛西率國會代表團反對川普:美國還在


時間:12/04/2019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內文: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表示,儘管川普總統拒絕國際合作,但美國仍將採取氣候行動,並與其他國家合作處理氣候危機。
「透過來到這裡,我們要說美國還在。」裴洛西在聯合國氣候大會開議首日的談話中表示,「我們的代表團要告訴大家,國會對氣候行動的承諾堅定不移。」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出席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照片來源:speakerpelosi的Instagram官方帳號
裴洛西(右)出席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照片來源:裴洛西Instagram
190多個國家的部長和官員2日聚集在馬德里,開始為期兩週的氣候會談,即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5屆締約國會(UNFCCC COP25),目標是釐清2015年巴黎協定的技術細節,好讓各國專心推行減排。
回應開發中國家指控美國總統「種族滅絕」、聯合國秘書長批評全世界最大碳排國減排進度落後,裴洛西(Nancy Pelosi)2日表態與川普持相反的立場;裴洛西表示:「國會堅守氣候行動的承諾。這攸關公共衛生、乾淨空氣、乾淨用水、下一代、經濟的存續、世界的繁榮、國家安全、正義與平等。我們現在必須實現更大幅的減排。」


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記者會。照片來源:Nancy Pelosi Speaker of the House
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記者會。照片來源:眾議院議長辦公室新聞稿
「對於最主要的污染者之一退出巴黎協定,我們深感憤怒。」貝里斯常駐聯合國代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聯盟主席路易斯·楊(Lois Young)在會議上說:「在氣候危機之下,退出、不作為和種族滅絕沒有太大差異。這反映全球性承諾未能保護最弱勢的群體,可說是重大失敗。」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Guterres)也呼籲美國身為世界第二大排放國(僅次於中國),應採取更多行動,並警告世界上最大的幾個經濟體減碳步調緩慢。
「我們看到許多政府、商業和金融界已經給出堅定的承諾,但問題是最主要的污染者,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進度落後。」他讚揚歐盟規畫在2030年前大幅度減少排放,並點名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跟進因應挑戰。「這也是輿論在探討的問題,青年和公民社會、城市和地區,到處都能看到令人振奮的新決心。我懷抱希望,但仍感到不確定,因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在落後。」
這場為期兩週的COP25會談,開幕式比平常低調。幾週前,因為暴力和政治動盪,會談地點不得不臨時從智利聖地亞哥改到西班牙馬德里
行動人士聚集在議場內外,但和2016年簽署巴黎協定、防止升溫的氣候國際合作正式展開後的幾場COP相比,顯得冷靜許多。
2016年後的進展緩慢,排放量繼續上升,而大多數國家仍未提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積極承諾。同時,科學界的警告越來越急促,極端天氣事件已經危及人身安全,帶來氣候災難。
甚至澳洲、巴西和美國等幾個國家還選出了反對巴黎協定、對減排態度消極的領導人。
川普上個月交出了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所需的法律文件,將於明年11月生效。但是美國將繼續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它尚未退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這個基礎條約。
裴洛西和美國國會代表團其他成員在會談中沒有正式角色,但也試圖淡化「支持2030年零排放綠色新政」更左派的民主黨人與「2050年淨零碳排放法案」推動者之間存在歧見的印象。
2050年法案發起人帕隆(Frank Pallone)表示,兩派「沒有矛盾」,因為2030年前轉向再生能源將使其他排放源(如農業和某些工業)有更充裕時間減排。他說:「這其中沒有矛盾,我們鄭重澄清並沒有不支持綠色新政。」
裴洛西補充說:「這跟漸進主義無關,跟主導變革的能力有關。」

心得:
  面對氣候變遷在國際政治上共同治理的問題,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個大國主要角力的戰場,自巴黎協定開始更是如此,縱使各國都已意識到氣候變遷是個不可逆且需要共同努力的歷史共業,但不變的事實是,國際政治的場域上,大家都是拳拳到肉,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互不退讓。
  而我已在先前的大事記中提出,說明川普此舉和其重商主義以及支持者結構有關,因此想必在國際社會間的各國對此問題十分頭痛,因為若美國退出的話,對於巴黎協定的效力又是大幅降低,協定的政體政策甚至可能要因此修改,又中國趁勢可以拉攏更多國家,創造出更大的國際政治上的權力,是故川普此曲造成況困擾的不只是排碳大國,更是讓國際政治的自由派陣營傷腦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