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蔡博宇
學號:06114244
威尼斯水患 當地人怪罪貪腐及氣候變遷
時間:2019/11/14 12:42
內容:
(中央社威尼斯13日綜合外電報導)義大利城市威尼斯遭逢50年來最高漲潮水位侵襲,今天有許多區域淹水,運河小船被沖上岸擱淺,旅館受損,害得觀光客從上漲的潮水中快速逃離。
法新社報導,當地官員把水災歸咎於氣候變遷,運河周邊的商販則怒斥那些未能保護這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免於漲潮侵襲的人;商販們表示,貪腐一而再、再而三延誤攔水保護系統的工程,這項工程本可防範這次災難。
威尼斯市長布魯納羅(Luigi Brugnaro)接受義大利國家電視台(RAI)訪問,他站在知名的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上說,「這座城市狀況悽慘」、被蹂躪的地方很廣大。水患襲來時,聖馬可廣場首當其衝。
他說,自昨晚開始造成的損失極有可能達到上億歐元。
遊客使勁拉著他們沉重的行李,穿著高到大腿的雨鞋或打赤腳,涉水走過淹水的巷子,水上計程車及運河小船船夫忙著把帶有穢物的髒水從船上排出去。
當前所未有的漲潮水位席捲威尼斯時,在12世紀建成的聖馬可大教堂地下室裡,髒水在大理石墓棺上打著旋,教堂本身也遭到難以形容的損壞。
環境部長柯斯塔(Sergio Costa)在臉書(Facebook)上表示,這次災難歸因於氣候變遷及暴雨強風「熱帶化」,「這是在地中海一帶越來越常發生的事」。
他表示:「如果我們不立即改變趨勢,全球暖化會毀了我們的星球。」(譯者:曾依璇/核稿:徐睿承)1081114
心得:
透過本篇報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極為諷刺的局面,一場發生在義大利的水災竟使人們相互責難。人民指責官員貪腐、治水不力,官員則將水災歸咎於氣候變遷因素。彼此推卸責任的同時,卻沒有人認真思考如何防範未然、如何進行氣候適應。
威尼斯作為歷史悠久的水都,向熙來攘往的人們訴說著文藝復興的浪漫風情。共同構成威尼斯的118座群島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水道則居中調節水量。這些前人留下的疏濬系統,卻由於氣候變遷加劇,逐漸失去效用。
「已經用了數百年的排水系統為何不行了?」我想,這正是氣候變遷對人類發出最嚴正的警告。全球暖化不僅造成海平面上升,更導致極端氣候的出現更為頻繁、更具威脅性。1966年的威尼斯竟出現高達一百次洪患,而這已經是53年前的事了。
在工業革命後的這兩、三百年間,人類文明突飛猛進,各類產業蓬勃發展。「竭澤而漁」、「無所不用其極」,正是人類肆無忌憚攫取自然資源的寫照。適應只是亡羊補牢,倘不能幡然醒悟、減緩氣候變遷之惡果,人類終將走向自取滅亡之道。
(中央社威尼斯13日綜合外電報導)義大利城市威尼斯遭逢50年來最高漲潮水位侵襲,今天有許多區域淹水,運河小船被沖上岸擱淺,旅館受損,害得觀光客從上漲的潮水中快速逃離。
法新社報導,當地官員把水災歸咎於氣候變遷,運河周邊的商販則怒斥那些未能保護這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免於漲潮侵襲的人;商販們表示,貪腐一而再、再而三延誤攔水保護系統的工程,這項工程本可防範這次災難。
威尼斯市長布魯納羅(Luigi Brugnaro)接受義大利國家電視台(RAI)訪問,他站在知名的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上說,「這座城市狀況悽慘」、被蹂躪的地方很廣大。水患襲來時,聖馬可廣場首當其衝。
他說,自昨晚開始造成的損失極有可能達到上億歐元。
遊客使勁拉著他們沉重的行李,穿著高到大腿的雨鞋或打赤腳,涉水走過淹水的巷子,水上計程車及運河小船船夫忙著把帶有穢物的髒水從船上排出去。
當前所未有的漲潮水位席捲威尼斯時,在12世紀建成的聖馬可大教堂地下室裡,髒水在大理石墓棺上打著旋,教堂本身也遭到難以形容的損壞。
環境部長柯斯塔(Sergio Costa)在臉書(Facebook)上表示,這次災難歸因於氣候變遷及暴雨強風「熱帶化」,「這是在地中海一帶越來越常發生的事」。
他表示:「如果我們不立即改變趨勢,全球暖化會毀了我們的星球。」(譯者:曾依璇/核稿:徐睿承)1081114
心得:
透過本篇報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極為諷刺的局面,一場發生在義大利的水災竟使人們相互責難。人民指責官員貪腐、治水不力,官員則將水災歸咎於氣候變遷因素。彼此推卸責任的同時,卻沒有人認真思考如何防範未然、如何進行氣候適應。
威尼斯作為歷史悠久的水都,向熙來攘往的人們訴說著文藝復興的浪漫風情。共同構成威尼斯的118座群島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水道則居中調節水量。這些前人留下的疏濬系統,卻由於氣候變遷加劇,逐漸失去效用。
「已經用了數百年的排水系統為何不行了?」我想,這正是氣候變遷對人類發出最嚴正的警告。全球暖化不僅造成海平面上升,更導致極端氣候的出現更為頻繁、更具威脅性。1966年的威尼斯竟出現高達一百次洪患,而這已經是53年前的事了。
在工業革命後的這兩、三百年間,人類文明突飛猛進,各類產業蓬勃發展。「竭澤而漁」、「無所不用其極」,正是人類肆無忌憚攫取自然資源的寫照。適應只是亡羊補牢,倘不能幡然醒悟、減緩氣候變遷之惡果,人類終將走向自取滅亡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