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第二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姓名:蔡博宇
學號:06114244

氣候變遷衝擊農民生計 菲青年下鄉助行銷轉型
時間:2019/10/02 21:17
作者:中央社記者陳妍君馬尼拉2日專電

內容:
    (中央社記者陳妍君馬尼拉2日專電)菲律賓存在乾季和雨季,但氣候變遷改變降雨季節,衝擊農民生計。為此,菲國青年創業家下鄉協助農民轉型,創新行銷方式,把產品介紹到市面上,盼提高農民和貧困社區收益。

    25名菲律賓青年創業家組成的「根源聯合會」(Roots Collective)與「和平與公平基金會」(Peace and Equity Foundation)合作,即日起到6日在位於大馬尼拉「波尼法西奧堡環球城」(BGC)的商場展售在地農民、手工藝工作者與社會企業合作開發的織品、包包、鞋子、食品及日用品。

    創業家之一、「全穀」(Wholly Grain)創辦人楊茂福(Dexter Yu)告訴中央社記者,3年前,他與4名大學同學研究課堂專題時發現,受氣候變遷影響,菲律賓出現乾季降雨過多和雨季乾旱情形。

    他表示,原本菲國農民雨季種稻、乾季種玉米,由於現在降雨季節不穩定,既抗旱又耐澇的高粱成為農民更好的選擇。

    楊茂福說,得知菲律賓北部北伊羅科斯省(Ilocos Norte)比尼里鎮(Pinili)部分農民已開始種植高粱後,他們與農民合作,乾季在比尼里鎮種植35公頃高粱,雨季仍種稻,「他們喜歡稻米」。

    他坦言,雖然消費者能夠接受高品質農產品因小規模契作,訂價較高,但菲律賓民眾對高粱接受度還不高,因此「全穀」還生產高粱粉、高粱爆米花等產品,希望以零食方式推廣,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另一名青年創業家佛蘭查(John Francia)與夥伴創立「編織工藝」(Woven Crafts),行銷販售來自菲律賓東部薩馬省(Samar)巴席鎮(Basey)的織品,並開發出筆電包、手拿包、化妝包等新產品。

    佛蘭查說,2013年海燕颱風襲菲,巴席鎮受創嚴重,他與朋友到當地協助重建時,被織品工作者的技藝所驚豔,也發現隨著時代演進,當地手工藝逐漸凋零。

    他指出,當時,很多織品工作者邁入50、60歲,但因手工藝賺不了什麼錢,年輕人大多不願意接手。創新的手工織品受市場歡迎後,更多當地年輕人願意重拾編織技藝,使巴席鎮的織品業再現生機。

    佛蘭查說,他們正把觸角延伸到民答那峨島和2017年受叛亂襲擊的馬拉韋市(Marawi)等地,希望開發新的工藝素材,幫助更多菲律賓貧困社區提高收入、脫離貧窮。(編輯:馮昭)1081002

心得:
    昨天課堂上談到氣候變遷的適應政治學,在看到這則新聞的當下我不禁思索,這不正是「適應」影響、改變人們生活的最佳例證嗎?面對氣候變遷的巨觀議題,即便我們很難馬上扭轉困境,卻也能盡我們的力量,使氣候災害的影響性降到最低。

    以菲國農民的種植傳統來看,由於菲律賓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之別,小農多半乾季種玉米、雨季種稻,而成為他們賴以為生的種植模式。然而,氣候變遷帶來了改變,乾季降雨過多和雨季乾旱的情況頻頻出現。有鑑於此,他們不得不進行適應。

    面對旱澇不均的情形,菲國小農選擇以高粱為替代作物。由於高粱在菲律賓的接受度還不算高,當地年輕人運用創意協助小農製作高粱粉、高粱爆米花,同時推廣在地農產小物及手工藝品。不僅改善農民處境,也使逐漸沒落的織品業再現生機。

    我想,面對氣候變遷的「適應」,最重要的不是政府投入多少資源、挹注多少資金,而在於「創意」,在於民眾、人才的積極「參與」。誠如我開頭所說,氣候變遷是難以即刻達到巨大改變的議題,如何適應並與它共存,才是我們當前的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