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發空前叢林野火,傷亡慘重,持續高溫和乾旱加劇野火火勢至今還無法平息,從2019年11月底紀錄燒毀390萬公傾,約台灣四成面積,至今野火已延燒澳洲東南部6個省分,燒毀相當於3個台灣面積的土地。

儘管在5日東部火場前線開始下雨,但24小時內只有15mm的降雨量,無助災情反而影響滅火效率。

野火不僅影響生態,根據專家估計,澳洲經濟損失約20億澳元(約412.6億台幣),引起取消跨年煙火激辯,政府表示未來兩年將額外撥款20億協助重建,各界也聯合援助受災戶及野生動物。

野火持續焚燒 極端氣候恐再燒兩月

野火蔓延的速度相當驚人。由於持續的高溫、乾旱和強風,讓大火的現象蔓延更加劇烈,新南威爾斯省受災最為嚴重,野火燒遍灌木叢、林地和國家公園。根據中央社7日下午報導,美國財經媒體3日發布的統計資料是超過500萬公頃(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焚毀,相當於1.5個台灣,數字7日更新時,焚毀面積已達1000萬公頃(10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相當於3個台灣。
聯合報報導指出,即使有包括美國在內其他國家協助,地方和聯邦當局仍難以遏制住火勢。一般而言,澳洲夏季氣溫會在1月和2月達到高峰,意味著野火可能尚需數月才能有所緩解,以近年經驗及氣溫來看,接下來情況恐怕愈來愈糟。
聯合報報導,澳洲東部的新南威爾斯省、維多利亞省,自5日開始終於迎來一波久違的降雨水氣。雖然在新南威爾斯,局部區域開始降雨,但絕大部分的火場降雨區,過去24日的降水卻不到15mm。
「如果能降下大雨,對於滅火當然有用……但如果只是15mm,對災情只是火上加油。」新南威爾斯鄉村消防署負責人葛雷格.艾倫(Greg Allen)表示:考慮到當前的野火規模,有效的消火降雨,至少要25mm維持多日。否則只會在火場邊陲造成濕滑泥濘,影響大型工程車伐林砍出「防火防線」的效率。「雨下得不夠比不下還糟,因為微微的雨勢控制不了野火;對我們『逆火回燒』、或戰術性深入火場的行動,反而會造成非常大的困擾。」

26萬人連署取消跨年煙火 

聯合報報導,雪梨一直到跨年前夕,輿論都還在針對「是否施放跨年煙火」激辯,而儘管被周遭郊區的野火團團包圍,超過26萬人連署取消跨年煙火,雪梨市政府最終仍堅定表示:取消煙火既無法滅火,反而讓早已砸下重本、國際享負盛名的煙火秀功虧一簣,因此最終長達12分鐘的雪梨跨年煙火秀,仍如期在夜空中施放。
「身在雪梨市的我們,和所有的人一樣,對於過去3個月以來的眼前災難深有同感。但我們堅定認為,雪梨跨年活動不應該取消。」雪梨市府與市議會在跨年夜前夕對外公布:除非跨年夜當日的氣候與安全,經新南威爾斯消防隊等有關當局評估「存在危險」,否則煙火將如常施放。
根據澳洲《ABC》報導,雪梨跨年煙火秀每年可為新南威爾斯州帶來1.3億澳元的巨大經濟效益。為了緩和輿論反彈,市議會此前也已宣布,會透過轉播煙火秀的《 ABC 》,加碼曝光澳洲紅十字會的相關捐款資訊,鼓勵民眾捐錢救火。同時,市議會也將捐助60萬澳元,撥款給野火與乾旱受災戶。

澳洲政府將額外撥款20億澳元助重建

中央社根據澳洲保險協會報導(Insurance Council of Australia),自去年11月初起算,火災相關理賠申請案件多達5850件,估計保險業損失達3.75億澳元。然而由於許多地區情況依然十分危急,預料火災總損失幾週內都無法明朗化。
路透社報導,澳洲總理莫里森在記者會聲明,政府會「不計代價」來進行災後重建,也在6日表示政府未來兩年將額外撥款20億澳元(新台幣約417.5億元),作為協助重建的費用。
澳洲政府到2020年6月本財政年度結束前,將撥出大約5億澳元的經費,2020/21財政年度預計撥款10億澳元,2021/22年度則為5億澳元。莫里森並表示,如果必要,政府還會進一步挹注資金。
心得:
澳洲森林大火已經燃燒許多,造成澳洲重大損失,如同美國先前加州森林大火一般,皆是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的案例,而各國的應對措施及適應政策便十分重要。參考先前美國的案例,後來的防範措施包含建立緊急應對措施,當不可預測的大火一發生,便能夠調配許多消防人力投入,或是調配可用國家軍隊投入消防,避免火勢蔓延;建立風險評估措施,尋找容易起火的地點,並妥善規劃周遭居民的逃生動線甚是要求搬遷以及安全立法與設備精進。回到台灣,雖然台灣氣候潮濕,較不需要擔心森林大火的發生,但同樣如颱風暴雨、熱浪或酷寒等極端氣候,也需要做足準備。

第十一次大事紀 (補交)

食農教育不只是吃這麼簡單
台大實驗林首創主題展館
精選36種民族植物妙用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14

內容:

台灣第一個以食農教育為主題的展館,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於南投縣信義鄉落地萌芽,期以傳統植物利用的文化,詮釋食農教育的厚度與可能性。常設展「山野原味」,集合台灣各族群民族植物智慧,選出36種植物為代表,不但都可食用,還有與生活緊密的運用。

樹豆木瓜高麗菜 因台灣而有不凡身世

《食農教育法》草案雖仍躺平立法院,台大實驗林管處則視食農教育的實踐,為社會責任的一環,「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因應而生;不但為此再度進行民族植物的調查,更期待原民朋友能找回過去傳統的榮光。

處長蔡明哲表示,台大實驗林位於南投信義鄉,為了善盡社會責任,五年前啟動共榮計畫,與當地部落社區共榮共好。除了成立木工班,協助部落青年取得證照,這幾年也推林下經濟,並以教育研究精神,建構養蜂、種香菇的獲利模式,期能將技術傳授在地原民朋友,共享森林生態系的好處。

「食農教育館不但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縮短城市與鄉村、部落的教育落差,達致教育平等,並透過林下經濟、食農教育等,永續農業的推動,遠離貧窮。」蔡明哲表示,將邀請企業加入一起共榮。

上周開幕式中,也邀請當地社群與會,包括望鄉、羅娜、久美部落發展協會,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信義鄉農會、信義鄉公所、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等代表;剪綵時,更以樹豆、木瓜、高麗菜,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為象徵,代表南島語族、明鄭至清領時期、日治初期等,隨著不同政權與人進入台灣的植物,說明該館傳遞文化的使命。

山野原味 無添加的豐饒滋味

「山野原味」由築點設計策展。總監鍾秉宏說,這是從台灣豐饒的山野,與鮮明的民族文化為基礎中,所找出原味。現場也從台灣原住民廣大利用的植物中,挑選36種植物為主題,透過插畫與實體物件的展示,呈現出植物與台灣原住民族緊密且深遠的關係。

館內入口處是一面由種子堆砌而成的牆,代表食農教育不僅止於吃,而是和生命緊密連結的概念;這個概念透過走入館內,如種子般萌發。館內的牆壁則是結合植物科學知識,由36種植物的標本輸出排列而成。第一張圖是日治時代採集的構樹標本,象徵南島語族始於台灣。

接著是苧麻的標本圖,象徵重要的織服材料。由南澳耆老卓順來以苧麻編織、薯榔植物染的獵人揹包,於現場展示。台大實驗林助理研究員楊智凱解釋,薯榔因其成分含有單寧酸,染色後能增加纖維韌性,經過薯榔染色後,使用年限也能拉長,深具科學智慧。

現場也展示「斜坡上的藝術家」許坤仲以火廣竹做成的口鼻笛,上面復刻著百步蛇,代表族群身分;阿美族的樹皮衣則透漏環境訊息,以為常見的構樹,對於樹衣製作者而言,數量已不多見,只能參雜雀榕打造複合式樹衣;展館特別收藏噶瑪蘭用香蕉絲編織的服飾。
此外,南島語族擅長造船,尤以達悟族以製作拼板舟知名,其中大葉山欖的木材是製作拼板舟時會選擇的材料,果實則是當地人稱呼的蘭嶼芒果,它的葉子也能做成染料;而構樹在南島語族傳統上,庫存越多,代表越能穿得暖度過嚴冬。構樹果實成熟期更是守株待兔、等著抓前來吃果實動物的好食機。
當南島語族人砍下羅氏鹽膚木,除了取食,剩下的木頭更是物盡其用;只是利用的知識與智慧隨著不同民族而有差異──布農族拿來當陀螺、魯凱族拿來當湯匙。這種全木利用、一點都不浪費,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循環經濟了。
36種植物都可以吃,但除了吃之外,這些植物還有更重要的用途,這些用途又與文化有關。除了山野原味摺頁上聚焦於35種原民植物外,尚有漢人漆器文化所使用的植物山漆/木臘樹(Rhus succedsaea)。楊智凱解釋,當經濟水準提升,飲食文化的表現,也反映在食具器皿上;台灣雖有原生的山漆,但不如日治時期引入的安南漆樹產量多。

特展首打與粟共生 更貼近台灣節氣的小米歲曆

漢民族有24節氣說明人與自然共生的節奏,布農族則有「小米歲曆」告訴族人生活於天地之間所依循的準則。展館另設特展區,第一個特展主題「與粟共生」,即以布農族小米板曆為主軸,並將每個小米祭典連結到一種植物上。
例如播種祭,透過無患子放在芒草上,芒草具有避邪除穢的功能,期許小米和無患子一樣順利生長。除疏祭過程中,透過傳統以構樹或羅氏鹽膚木做成陀螺,打陀螺,陀螺轉得越快,代表小米長得速度越快越好。又如,小米長得很像海金沙葉背的孢子,因此會以海金沙來期許小米長得好,結實率高。
另外,將石菖蒲戴在嬰兒耳後、脖子,也有了近代科學研究依據,原來石菖蒲的萃取物具有安眠鎮定作用,對嬰兒身體和睡眠都好。
「耆老口中的知識、故事,信仰中對自然的敬畏與愛,都是來自土地最真實的味道、最具山野精神的食農教育。」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邀請大眾,到信義鄉品嚐梅子的酸甜滋味時,不忘來展館走走,認識台灣原住民民族植物,以及可用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並能體驗原民植物利用的智慧,豐富食農教育的想像。
心得:
近年來台灣開始試著推廣食農教育,但聲量與能見度皆不是很大,同樣的相關法案也未能在立法院有所進展。但單就自己的理解,食農教育最簡單的概念便是一種友善環境的方式,先從如何"吃"開始認識嘹解,畢竟飲食是每個人生活的一大部分,而後可延伸到低碳飲食、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等等。而食農教育在台灣有部分團體在推動,試著教授下一帶較為健康、自然的飲食習慣,同時也再試著改變台灣農業的耕作方式,朝向永續農業邁進。

第十次大事記 (補交)

波多黎各規模5.8地震 旅遊勝地遭毀、多棟建物崩塌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032148

內容: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加勒比海領土波多黎各,於當地時間6日上午6時32分(台灣時間6日晚間6時32分)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震央位於島嶼南岸,震源深度僅6公里。雖然目前未傳出海嘯警報和人員傷亡,但發生了建築物倒塌、土石流、大範圍停電等災情,位於瓜亞尼亞(Guayanilla)的旅遊勝地蓬塔文塔納(Punta Ventana)石拱門更是直接坍塌。

《BBC》報導,美國地質調查局表示,自12月28日以來,波多黎各發生多次地震,6日的地牛翻身是其中最強烈的地震。瓜亞尼亞當地人透露,蓬塔文塔納石拱門是該區域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瓜亞尼亞市長約丹(Nelson TorresYordán)則證實石拱門已被震毀。

5.8地震過後,又陸續發生好幾次餘震,其中包括4個多小時之後的5.1地震。波多黎各位於北美洲板塊和加勒比板塊之間,過去曾因為地震而遭受嚴重破壞。

心得:
台灣作為時常發生地震的國家,每當看到國外又發生強震造成重大損失,都需要提醒自己一遍,如果台灣又發生強震該如何應對。距上次造成重大損失的九二一地震已經將近二十年,我們仍不應忘記當大地震來襲時,會造成怎樣可怕的破壞,核電廠、發電廠的防震措施禍發生後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及社會各界對防災的概念皆仍有進步的空間。應多研究、參考其他國家的防震措施並且重視防災演習及應對方案,才能減少災害帶來的影響。

第九次大事紀 (補交)

美西岸漁場重新開放

拖網漁船罕見獲環團肯定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06

內容:

英國衛報報導,美國西海岸附近水域出現罕見的環境成功案例。

由於魚種的枯竭,美國西海岸太平洋大片漁場多年前被有關當局關閉。但經過不到20年的時間,靠捕撈石狗公、稀棘平鮋、龍脷、太平洋鱸魚和其他深海魚類維生的底拖網漁業成功轉型永續產業,得以重回太平洋漁場。

當局的禁令曾經嚴重影響漁民生計,但從1月1日起,監管機構重新開放奧勒岡州和加州外海,面積約為羅德島三倍的海域,供底拖網捕撈,而曾經是該產業最大敵人的環保組織也點頭同意。

這個轉變來自漁民和環保組織之間的合作。他們花費了數年時間來修訂一項長期捕撈計畫,這個計畫能重振底棲漁業,同時永久保護數千平方英里的礁石和珊瑚床,進而維護被過度捕撈的物種。

現在,找回生計的漁民要解決另一個難題:許多漁產已經從超市和菜單消失了一個世代,必須想辦法提高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需求。

環境保護基金會海洋計畫區域主任賈德(Shems Jud)說:「這真是個成功的復育案例,復育進度比計畫提前了幾十年。」

「並非所有漁民都是環境破壞者。當你聽到『拖網漁船』一詞,通常與海洋環境的破壞和剝奪有關。」拖網漁船船東鄧恩(Kevin Dunn)在Whole Foods有機超市的電視廣告上暢談永續漁業。

底棲魚類是一個籠統的術語,泛指生活在美國西海岸太平洋底部或附近的數十種物種。拖網漁船拖著沈重的漁網,盡其所能地撈,可能破壞關鍵的岩石水底棲息地。

在1990年代後期,科學家開始發出有關魚類族群減少的警訊。

在90多種底棲魚類中,只有9種出現危機,但是由於海底拖網漁船的捕魚方式,無差別地撈起數百萬磅的各種生物,監管機構開始禁止所有拖網捕撈。受害最嚴重的是多種石狗公,它們生長緩慢、有刺刺的鰭,並有金絲雀、黑點和黃眼等色彩鮮豔的名字。

到2005年,拖網漁船的漁獲量僅為1980年代的四分之一。奧勒岡拖網委員會前主任佩丁格(Brad Pettinger)說,船隊現在只有75艘船。

佩丁格是重新開放漁場計畫的關鍵人物。他說:「那幾年整個產業幾乎消失,要救回來並不容易。」

2011年,拖網漁船獲得捕撈配額。漁民很快學會了避開禁採物種多的區域,並開始透過創新減少捕到禁採魚種的數量。

沒多久,調查就顯示底棲魚類數量反彈,有的甚至比預期的快了50年,混獲過度捕撈物種數量下降了80%。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2014年認證該漁業中13個魚種為永續物種,去年又認證了5種。

隨著配額制度的奏效,環保組織和拖網漁船開始對話。監管機構快速重啟審查拖網捕撈規則,雙方都希望表達自己的意見。

他們開會了30多次,發展草案的過程中慢慢建立了信任。拖網漁船帶來了好幾個世代累積下來的地圖,提醒環保組織注意他們不知道的礁石,甚至分享機密拖網路線。

去年,監管機構批准重新開放奧勒岡州和加州外海17年歷史的石狗公保護區,同時禁止未來在極深水域拖網,以及禁止進入某些魚類繁殖必要棲息地,包括南加州外海的大片禁漁區。

「許多漁民認為這是一個好交易,既然一定會有所改變,對他們來說,有參與絕對比沒有好。」在擬訂協議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魚類加工商利比(Tom Libby)說,「這是我50年職業生涯中最美好、最有意義的事。」

即便如此,隨著脆弱物種數量反彈,拖網漁船每年可收穫多達1.2億磅(5400萬公斤),但需求僅一半不到,因為在零售通路上,底棲魚類已被養殖吳郭魚等外來物種所取代。

「底棲魚類正好」貿易協會正試圖透過美食節和烹飪貿易展覽來改變這種狀況,向廚師和海鮮買家宣傳該產業的復甦和新發展出的永續性。

該協會執行董事亨寧格(Jana Hennig)表示:「我們幾乎把這當作一種新產品來提高知名度,而我們確實有很棒的故事。人們聽到正面的故事感到非常驚訝,漁業的確能被妥善管理,讓漁藏恢復豐碩。」

心得:


以往聽到拖網漁船皆會認為是沒有良心、濫捕及破壞環境的行為,但在這篇文章的案例當中,顯示漁業確實能與環境生態共存,而且相關的禁止漁業活動、復育也有很高的機會成功。只要漁業業者與環保團體願意相互配合,並且透過科技、技術的改善,便能夠在適度捕撈人們所需的漁獲,同時盡到保護生態的工作,發展永續漁業。台灣四面環海,漁業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雖然濫捕的行為或許較沒有那麼猖狂,但仍需注意周遭沿海魚類的數量,避免漁場枯竭。另外周遭經濟海域與他國重疊的部分,該如何協調與規劃漁業活動,也會是一項重要且困難的議題。

第八次大事紀 (補交)

持續推動清淨空氣綠牆 守護學童與長者健康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2日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新聞專區 https://enews.epa.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706820b8-154e-4f0d-9597-17df44f88640

內容:

為改善校園學童學習空間之空氣品質,環保署本(108)年已補助13縣市32所公立國中小學,在教室走廊女兒牆外側花台設置「清淨空氣綠牆」,成效良好。明(109)年將持續推動,同時擴大辦理公立長照機構設置綠牆,藉由自然植生綠牆,阻擋室外空污並提升室內空品,保護學童與長者健康。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方法有許多,植生綠牆具自我循環淨化空氣之功能,是不用插電的空氣清淨幫手,為最自然環保之空氣清淨機。環保署指出,依國際研究清淨空氣綠牆改善空氣品質成果顯示,垂直綠牆可降低二氧化氮(NO2)及懸浮微粒(PM10)濃度約40%及60%,另該署委託之研究團隊測試結果亦與國際研究相當,此外,綠牆亦可降低教室內細懸浮微粒(PM2.5) 濃度約10%、臭氧(O3) 約30%,同時可降低室內溫度約1.8oC。

環保署表示,利用各種植物淨化空氣的特性,將不同植物種植於適當位置,可得到淨化空氣、美化環境與增加視覺景觀的效果。環保署呼籲,綠化是一項無悔的政策,一般民眾可自行於住家外牆設置簡易綠牆,依不同空氣污染物的種類選擇適當的植物,運用植物不同的色彩,組合出屬於自己居家環境的綠牆,並做好澆水施肥等養護工作,讓我們共同為環境盡一分心力。

心得:


近期大選將近,空污議題又再度被翻上檯面,但除了台中火力發電廠該何去何從外,我們也應該試著去尋找其他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綠建築、城市綠帶外,本篇文章所舉出的辦法,也就是在公立場合的陽台外設立綠牆,並且藉以降低空污對該廠所帶來的影響,雖然有可能維護上會比較麻煩,但應用植物及生態來減低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的確會是一項不錯的辦法。

第七次大事紀 (補交)

印度市政府開「垃圾餐廳 」 塑膠撿越多 吃得越好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19年12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297

內容:

拉姆·亞達夫(Ram Yadav)是一位拾荒者。時運不濟時,雇主會藉故苛扣他微薄的日薪,亞達夫就只能靠乾薄的煎餅,加點鹽和生洋蔥調味果腹。有時候他只能餓肚子。在印度,像他這樣靠撿拾回收塑膠維生的人成千上萬。對他們來說,上館子吃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上週,亞達夫得以坐在恰蒂斯加爾邦(Chhattisgarh)安比卡普爾(Ambikapur)的「垃圾餐廳」的桌子上,享用有扁豆、馬鈴薯花椰菜、薄餅和米飯的一餐。這是他用1公斤塑膠垃圾換來的。「這些食物能讓我撐一整天。和其他人一樣坐在餐桌上吃飯的感覺真好,」他說。

這家餐廳是安比卡普爾市政府10月開設的,目的是倡導收集和清理塑膠垃圾的重要性,並供餐給任何有做到的人,無論是拾荒者、學生還是有公民意識的一般人。餐廳的標語是「撿得越多,吃得越好。」

恰蒂斯加爾邦衛生部長辛都(TS Singh Deo)出席了餐廳的開幕發表會,他強調這間餐廳服務每一位撿來半公斤塑膠垃圾的人。

市長提奇(Ajay Tirkey)表示:「人們很快就會知道這間餐廳,因為它位於城市的主要公車站旁。每天都有大約十多個人來。某天甚至有人全家帶著重達7公斤的大麻袋進來。」

大多數印度城市都因為大量未分類廢棄物而深感困擾,有效的廢棄物管理系統很少,根據該國環境部的資料,印度每天產生約25,000噸的塑膠垃圾,僅回收約14,000噸。

今年十月,對抗一次性塑膠廢棄物的工作略有進展,當時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利用聖雄甘地誕辰150週年之際宣布,印度將在2022年之前淘汰一次性塑膠(不過他沒有承諾全面禁止)。該月下旬,莫迪訪問泰米爾納德邦期間,在馬馬拉普拉姆海邊散步了一個早上,最後索性在沙灘上邊走邊撿垃圾。

安比卡普爾在減塑方面算是走得比較前面的城市。它擁有100%到府收集廢棄物和分類的能力,也是今年全印度乾淨程度排第二的城市。安比卡普爾也向私人公司出售塑膠和再生紙,每月能賺約120萬盧比(13,000英鎊)。垃圾咖啡廳收集的塑膠將用於修建道路。2015年,市府當局用膠鋪了一整條路。提奇說:「即使在季風降雨期間,這條路還是相當耐用。」

這家餐廳以餐食換廢塑膠的概念也在其他地方流行。在西孟加拉邦的西里古里(Siliguri),一所學校的校友每星期六免費提供食物,只要用半公斤塑膠垃圾交換。在該國另一端,特蘭甘納邦(Telangana)州穆盧古(Mulugu)鎮當局用一公斤大米換一公斤塑膠垃圾。當地的學童也到處收集塑膠垃圾。穆盧古區稅收長表示,希望讓穆盧古成為印度第一個零一次性塑膠的地區。這樣的熱情正在散播:當地一對夫妻將他們的婚禮請帖印在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上。

現在這個風潮也吹到首都新德里,市政當局計畫要仿照安比卡普爾模式,開數家垃圾餐廳。新德里約有70%的塑膠垃圾是一次性的,大部分進入掩埋場或堵塞的排水溝中。這對於飢餓的牛來說相當危險,牠們會在垃圾桶裡翻找食物並吃下塑膠。去年,德里一名獸醫從一頭牛的胃中取出了70公斤的塑膠。

新德里非營利性環境組織Parvaah的聯合創辦人馬荷塔(Simar Malhotra)認為,垃圾餐廳值得全國各地效仿。

「有多少方案可以一口氣解決兩個問題?餐廳不僅可以處理廢棄物,還可以為飢餓的人們提供一餐溫飽,這反過來又幫助他們收集更多的塑膠。」馬荷塔說。

提奇強調正向循環的重要性,「我們的餐食要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我們不會提供餿水給人吃。」

心得:
印度地方政府為了倡導並收集清理塑膠垃圾,於是成立了一家用廢棄塑膠換餐食的餐廳,而後也有些地方仿效舉辦了相關活動。資源回收再利用對於環境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只單純減少資源浪費,同時也減少垃圾造成的環境汙染,對於地方或國家甚至是世界來說都有正面的影響。但垃圾餐廳的作法十分創新,不但達成了宣導、教育的目標,同時也使得拾荒者得以溫飽,雖然台灣在資源回收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成果,但印度這樣的做法也值得台灣參考。

第六次大事紀 (補交)

科學家發現新型態鈾 恐影響核廢料處理計畫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19年12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276

內容: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態的鈾,可能影響目前的核廢料處置計畫。

許多政府的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計畫是埋在地下深處。但是有研究發現,在這種儲存條件下,鈾會短暫地形成新的化學形式,且有少量會進入溶液中,進而可能污染地下水。

核電目前佔英國電力的20%,英國的放射性廢棄物估計有750,000立方公尺,足以填滿約300個奧林匹克等級的游泳池。目前這些廢料儲存在地面上,其危險性需要幾十萬年才會消失。

各國政府正在尋找安全處置核廢料的方法,目前國際間的共識是地質處置,也就是埋在地下數百公尺深處。許多國家已經在興建這種處置設施。

該研究由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莫里斯(Katherine Morris)主持,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作者之一、曼徹斯特大學礦物學家蕭(Samuel Shaw)教授說:「地球是無法被消毒的。」

蕭教授表示,無論這些處置設施埋在哪裡,地下到處都有各式各樣的微生物。由於人造隔離物無法數十萬年不劣化,放射性廢棄物終將接觸到含有這些微生物及其產生的化學物質的地下水。

除了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中子數不同的狀態)外,鈾還有不同的氧化態,即元素形成化合物時帶不同電子數量的型態。某些氧化態比其他氧化態更容易在環境中移動。當有地下微生物產生的硫化物存在時,鈾應是無法移動的,但是有報告指出,仍有少量的鈾會釋放到周圍的水中,這個現象目前沒人能解釋。

為了進一步調查,蕭和他的團隊研究模擬地質處置設施條件下的樣本。研究人員使用極亮的光線確定鈾的新型態。牛津郡鑽石光源公司(Diamond Light Source)的同步加速器能產生比太陽光亮100億倍的光束,利用這個技術,研究人員在有硫化物的情況下,辨識出一種新型態的鈾,過去在相同條件下從未觀察到過。理論模型確認了這個結果。

研究顯示,在環境條件下,鈾與可溶解的硫原子結合,短暫地變成這種先前未知的化學型態。在此過程中,約有1-2%的鈾會進入溶液中數個小時。

英國政府的放射性廢料管理(RWM)小組表示,這並不表示放射性物質無法被妥善封存。他們說,他們肯定研究結果的知識性,但是新化學型態維持的時間太短了,不至於引起擔憂。

RWM首席科學家翠德(Cherry Tweed)教授在一份正式聲明中表示:「這個證據讓我們更相信,地質處置是高放射性廢棄物最佳的長期解決方案,可保護子孫後代的健康和環境。」

心得:
研究顯示核廢料的保存狀態下,有可能會改變狀態,短暫進入溶液狀態中,甚至有機會少量進入到地下水中,只是目前觀察認為機率極小。這在核廢料的保存上可能改變各國政府對核廢料的處置方式,但我們也需要更加警慎使用此種放射性物質,畢竟放射性物質對於環境的影響不會是短期的,時間一久,影響更有可能會浮現。

第十二次大事紀 (補交)

澳洲野火災情跨年後持續擴大 下雨仍無緩解 系級 : 政二B 姓名 : 張峰瑋 學號 : 06114251 出處 :2020年0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2465 內容: 澳洲2019年進入乾季後引...